2024-02-27 18:25:00
来源:水母网
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月27日(星期二)上午举行长岛国际零碳岛发展规划(2023-2035年)解读新闻发布会,邀请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秦松;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长岛综试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专职副主任李明涛介绍情况,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宫志刚主持。
2024.2.27 10:00
主持人宫志刚: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我们邀请到了: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长岛国际零碳岛发展规划(2023-2035年)》的编制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和特色亮点。和徐华清主任共同出席发布会的还有: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秦松先生;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先生;长岛综试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专职副主任李明涛先生。
首先,请徐主任介绍总体情况。
徐华清: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长岛国际零碳岛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自去年5月以来,受烟台市委托,我中心牵头研究编制了《长岛国际零碳岛发展规划(2023-2035年)》,经烟台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后,2月9日以市政府名义发布实施。为更好地让社会各界关心关注长岛零碳岛建设的朋友们了解规划编制背景意义和特色亮点,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见效,我把相关情况向大家作一介绍。
一、《发展规划》编制背景及意义
“十四五”以来,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长岛锚定了国际零碳岛建设的总目标,烟台市委、市政府也将长岛国际零碳岛建设纳入全市“一谷一区一岛一港”总体布局。2023年8月,省委书记林武到长岛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保护海洋生态发展海洋经济上下功夫见实效。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郑德雁市长提出建设“长岛国际零碳岛”,是开展海岛保护与开发综合试验的重要探索,是具有全球意义的海岛生态实践,在各界引发较大反响。
《巴黎协定》明确了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各国纷纷推行“净零排放”目标。各地也率先作为、主动作为,组织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但国际零碳岛建设缺乏全面对标案例和成熟模式借鉴,如何以海岛“小切口”做活“大文章”,亟待深入研究讨论。此次《发展规划》的编制不仅为长岛国际零碳岛的建设指明路径,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一是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二是打造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应用基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应用,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到2025年,实施一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到2030年,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模式基本成熟。
三是打造南南合作与交流样板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事业,要发挥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引领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推动构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长岛作为省级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肩负着先行先试、探路领跑的职责使命,在实现全域净零排放上具有的先天优势,决定了长岛在零碳岛建设中必将走在前、当先锋、作表率。建设长岛国际零碳岛,是落实中央海洋强国文件“支持烟台开展海岛保护与开发综合试验”的重要探索,是具有全球意义的海岛生态实践,不仅为烟台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和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创建注入强劲蓝色动能,也为全国、和国际岛屿零碳、负碳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二、《发展规划》特色亮点
《发展规划》立足长岛岛陆、海域、海岸带开发与保护,以净零、先行、活力、普惠为遵循,以蓝色经济增长、绿色能源供应、零碳旅游开发、蓝碳固碳增汇等为突破口,提出了三阶段目标、四大空间布局、六项重大任务。
三阶段目标,是以2027、2030和2035年为时间节点,设立了近期、中期、远期三阶段总体目标,建立了以碳排放量为核心指标体系。到2027年,国际零碳岛建设初见成效,温室气体排放力争在2023年率先实现碳达峰基础上下降20%。到2030年,以生态渔业和生态旅游为代表的主导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成形成势,稳定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到2035年,高质量建成国际零碳岛,全域温室气体实现净零排放。
四大空间布局,即“北增、南优、内引、外联”。北增,以北五岛区域为主体,以生态、产业、绿能“三增” 为目标,建设北部零碳增值生态保育区。南优,以南五岛区域为主体,以碳汇、旅游、治理“三优”为目标,建设南部降碳减污优化发展区。内引,突破长岛生态限制,强化岛外造血扩能,建设飞地产业园。外联,推动长岛零碳建设与全国、全球零碳建设同步协作,建设国际合作交流会客厅。
六项重大任务,主要包括:一是打造国内领先的零碳“蓝色粮仓”建设长岛样板;二是建成特色鲜明、国际影响广泛的世界级零碳旅游目的地;三是构建岛外引电为主导、岛内清洁能源发电为补充、海陆互联互促绿色能源体系;四是促进经济社会在绿色交通、零碳建筑、低碳生活等方面的全面绿色转型;五是构筑林业碳汇、蓝碳增汇和海洋碳核算的陆海统筹固碳增汇体系;六是多维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和传播途径。
《发展规划》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特色,以创新为驱动,以国际引领为亮点。加快培育绿色低碳产业,以蓝色粮仓产业园建设重塑生态渔业、以文旅融合拓展生态旅游,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支撑高水平保护,力争当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海上试验田和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的创新策源地。同时,对标对表国际先进模式和做法,深入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力实施零碳试点示范项目,全面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和应用推广,率先建立国际领先、地域特色的绿色能源、零碳旅游、零碳渔业、固碳增汇和减污降碳新模式、新办法、新体系,为全球零碳岛屿建设提供可实施、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经验。
三、《发展规划》如何落地
建设长岛国际零碳岛不仅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塑造发展新优势新动能的重要举措,积极落实零碳岛发展规划,是推进长岛零碳岛建设的核心和重点。
首先,要以零碳为抓手,稳步推进零碳岛建设。一是着手编制零碳岛建设行动方案。从2024-2027年未来四年的任务目标出发,结合长岛实际,立足能落地、可实施,推动重点任务的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让长岛国际零碳岛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二是开展政策机制创新。加快构建零碳导向的政策矩阵,从零碳岛建设顶层设计层面构筑好零碳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带动全局,做到“上连天线”、“下接地气”,使零碳成为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重要底色。三是稳中求进,分步实施。统筹考虑零碳岛建设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做好重点任务与重大工程谋划,确保工作落实、任务落地。
其次,要抓牢“国际”二字,打造国际样板。将长岛国际零碳岛作为深化与太平洋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伙伴关系的纽带,积极联合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筹办以蓝碳、蓝色经济、适应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发起相关联合宣言及倡议。搭建在绿色“一带一路”和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框架下的国际合作平台,开展能力建设培训活动,提升零碳岛国际对话交流能力。打造多层次立体化国际合作网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全球气候治理舞台持续发声,不断扩大零碳合作国际朋友圈。提出衔接国际规则、符合中国实际的碳中和标准体系,引导国际标准制定,推动长岛国际零碳岛成为国际海岛零碳建设模式的示范样板。
最后,在《发展规划》落地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系统谋划、统筹设计,久久为功去推进、脚踏实地抓落实,立足实际、分清缓急,有力有序从以下三方面切实保障零碳岛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创新管理体制、加强跟踪评估;二是落实要素保障,拓宽融资渠道、加强科技创新、夯实人才支撑;三是强化宣传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凝聚社会共识、动员全民参与。
主持人宫志刚:
感谢徐主任的全面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中新社记者提问:
我们知道,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是国家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请问长岛实行陆海统筹固碳增汇的预期目标是怎样的?
秦松:
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碳汇能力,巩固和提升其碳汇功能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行动,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陆海统筹固碳增汇技术创新与减污降碳、绿色转型协同推进,是构建长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推动零碳岛建设取得实效的务实之策和长远之举。
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清单法,2022年长岛五大领域(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变化、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2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长岛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绿碳和海洋蓝碳资源禀赋。《规划》立足长岛的优势自然资源,通过加强系统谋划和科学布局,持续加强优质生态资源保护,大力开展森林林分结构改造、山体治理、土壤改良、海草床和海藻场生态修复,深入挖掘海洋新型碳汇潜力,巩固和提升陆海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预计到2027年、2030年、2035年,长岛林业碳汇能力分别达到2.73、2.77和2.81万吨二氧化碳/年;海草床覆盖面积分别达到100、175和250公顷,碳汇能力达0.1、0.2和0.4万吨二氧化碳/年;天然海藻场修复面积分别达到360、770和960公顷,碳汇能力分别为0.6、1.2和1.7万吨二氧化碳/年;养殖海藻碳汇能力分别达到6.1、7.2和8.2万吨二氧化碳/年。到2035年,长岛陆海统筹固碳增汇能力将达到13.11万吨,对于实现长岛国际零碳岛建设目标、推动全域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大众日报记者提问: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创新,请问长岛陆海统筹固碳增汇体系有哪些创新举措?
秦松:
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是通过陆海生态系统保护和发展促进吸收大气二氧化碳,是当前可固碳规模巨大、技术成熟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创新和应用,去年,自然资源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了《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旨在推动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创新,促进生态系统固碳增汇。
长岛陆海统筹固碳增汇体系坚定贯彻“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主要基于三个原则:一是固碳增汇需要与长岛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划相协调;二是固碳增汇需要融入长岛自然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三是生态系统固碳增汇需要与长岛经济协同发展。
在陆地生态系统,通过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优化林分结构、山体治理、土壤改良、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深化“鲜花海岛”建设等举措,提升长岛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巩固林业碳汇能力。
在海洋生态系统,通过构建种质资源库、“分岛施策”、科学修复、构建万亩“海底森林”示范区等举措,提高海草床和天然海藻场的碳汇能力。养殖海藻是长岛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海洋蓝碳的重要载体。通过系统评估大型海藻的养殖容量、研发推广综合养殖模式,扩增大型海藻养殖面积等途径,提升养殖海藻的增汇能力。
长岛海洋碳汇提升工程与“蓝色粮仓”建设联系紧密,通过“蓝色粮仓”建设既可实现增汇,又可提高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养护渔业资源,提供天然饵料,实现固碳增汇与经济发展协同增效。
此外,通过建立养殖贝类碳汇能力监测与评估技术体系、探索渔业增汇综合管理模式、提高生物泵与微型生物碳泵综合效应等方式,深入挖掘长岛海洋新型碳汇潜力,将长岛打造成为陆海统筹固碳增汇国际示范区,为全国全球提供固碳增汇“长岛方案”。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我们看到,《规划》中对旅游、能源、产业均设置了专章介绍,请问《规划》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方面有何考虑?具体举措有哪些?有哪些特点和创新?
严刚: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涵盖领域广,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落实“双碳”目标战略部署、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经济绿色转型离不开产业、能源、交通等结构性问题,《规划》立足长岛产业特征、能源消费特征以及碳排放特征等,衔接国家及省市相关要求,以实现零碳排放为核心,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能源绿色转型为手段,以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目标,从产业、能源、交通、建筑、生活五大领域着力谋篇布局,部署长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举措。
为突出国际零碳岛特色和建设亮点,《规划》将与社会经济转型关系重大的长岛经济支柱产业渔业和旅游业以及能源均设置了专章介绍,进行了重点着墨。除此之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中还涉及交通、建筑、生活三大重点领域。这三大领域也是当前长岛碳排放的主要领域,是实现零碳排放的重要抓手,并且我们考虑了国际上对岛屿适应气候变化关注及重要性,提出建设安全灵敏韧性岛,提升岛屿适应性。
在交通领域,一是更加强调新能源化,除车辆新能源替代外,实施船舶新能源化;目标更加细化,首次明确建设零碳港口;二是更加强调数智赋能,建设智慧交通,系统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全面绿色自动驾驶智慧场景深度覆盖。
在建筑领域,一是突出结构布局优化,坚持“一岛一特色、一岛一聚集”;二是强调用能结构优化,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三是增强建筑能级,聚焦建筑施工、装修、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照明等零碳微场景建设。
在生活领域,一是激励绿色消费,设立普惠制个人碳账户;二是创新零碳融资模式,利用海岛特色资源,发展蓝色债券、蓝碳基金、碳汇保险等。
国际在线记者提问:
当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社会经济转型的总抓手,国家高度重视,请问在《规划》中是如何体现的?
严刚: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减污降碳工作,多次作出重要部署,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中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我们要深刻把握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高度同根同源的特征,切实发挥好降碳行动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源头牵引作用。
长岛与其他城市和地区相比,虽然岛屿面积小,污染物和碳排放体量小,但是就岛屿自身发展来看,能源消费依然以化石能源为主,电力均需外调,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为零,污染物和碳排放主要集中在交通、建筑和生活领域,实现零碳仍有一定难度,在重点领域仍需开展大量工作和制度突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本质就是倒逼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推动产业、能源等结构优化调整,改变化石能源消费及电源结构等。因此《规划》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章节中,充分体现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条主线。
在统筹考虑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基础上,聚焦长岛污染物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优化治理路径为重点,从交通、建筑、生活等全领域全过程提出具体举措。可以看出在这几个领域中,我们更加强化源头防控协同,紧盯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主要源头,强化资源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推动用能绿色低碳转型,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通过能源清洁化、设施低碳化、资源循环化协同创新模式,实现减污降碳与经济增长协同共进。
香港卫视总台记者提问:
据了解,近几年,长岛在推动自身保护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并倾力推动国际零碳岛建设,取得的成效明显,请简要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李明涛:
2021年10月,市委、市政府提出“一谷一区一岛一港”(丁字湾双碳智谷、“3060”低碳创新区、长岛国际零碳岛、蓬莱风电母港)战略,赋予长岛建设国际零碳岛的重大责任。近年来,长岛把国际零碳岛建设与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一体谋划、协同推进,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海洋生态基本形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发展格局初步构建,为国际零碳岛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一是绿水青山海岛样板加快打造。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山水林海城”统筹谋划、整体施策、一体推进,全域生态质量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生态画卷初步绘就。协同扩绿增汇,完成10个有居民岛破损山体100%修复,林木绿化率超过60%,大黑山岛成为全国首个负碳超过2000吨二氧化碳当量的“负碳海岛”,南北长山岛群、大黑山岛、砣矶岛获评全国首批“和美海岛”,庙岛诸湾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加快绿色转型,禁止新上工业项目,完成公共交通新能源替代,推行岛外车辆“禁进”、岛内车辆“控牌”。守护碧海青山,自然岸线和旅游岸线占比达87.7%,近岸海域一类海水100%,鸟类数量由333种增加到377种。
二是金山银山产业生态加快重塑。立足海岛区位优势,加快构建符合生态保护要求、顺应市场消费需求的产业体系,初步蹚出“绿起来、富起来、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建设“蓝色粮仓”,获批设立全国首个海上经济开发区——山东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推行生态低碳养殖,养殖网箱体量和技术装备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出“陆海接力”“大渔带小渔”等模式,引领海洋渔业向规模化、工程化、智慧化、绿色化、高值化发展。试水蓝碳经济,创出全国首笔“海草床、海藻场碳汇贷”、全省首笔海洋牧场物联网贷,在全省率先启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做强生态旅游,获评“中国公民最喜爱的世界海岛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最具文化创意旅游海岛”等称号,2023年全区进岛游客人数、接待人次分别较2019年增长24.3%、116%,游客“过夜游”比例达到75.1%,人均消费提高到1400元以上。
三是绿色低碳发展制度加快创立。立足“大保护”,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机制性障碍和体制性制约,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新体系建立运行。改革管理体制,将长岛由县级行政区调整为生态功能区,行政机关压减56%,事业单位精简54%,“宽职能、扁平化、高效化”大部门管理体制初步构建完成。强化标准引领,梳理完成海洋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海洋生态文明标准明细超过1000项,高分通过全国海洋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标准化示范区验收。
四是生态保护至上意识加快形成。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形成了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第一、生态至上的理念外化为行动自觉。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坚持项目建设服从生态保护,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路子。提倡绿色生产方式,立足海洋自然承载能力谋发展,大力推广海水立体养殖,引导群众从近岸养殖向深远海拓展。普及绿色生活方式,在全省率先实现集中供暖新能源全域替代、全域生活垃圾分类和生活污水处理全域覆盖,岛内居民对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满意度超过95%。
香港商报记者提问:
当前,长岛国际零碳岛规划蓝图已绘就完成,作为责任主体,下步长岛如何推动规划落地落实?
李明涛:
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在研究团队共同努力下,《长岛国际零碳岛发展规划(2023-2035年)》已经完成编制并以市政府文件正式印发实施。建设长岛国际零碳岛是全方位、长期性系统工程,作为责任主体,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义不容辞扛牢主体责任,加强系统谋划、统筹设计,明确突破方向、明晰实施路径,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凝聚多方合力、久久为功去推进、脚踏实地抓落实。
第一,建立四个机制,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一是建立区工委管委统筹协调机制,对重大事项定期研究谋划、组织协调、推动落实。二是建立高水平专家咨询机制,为破解零碳岛建设重点难点问题献计献策。三是建立高效率推进落实机制,明确零碳岛建设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卡实责任、卡准节点,确保工作落实、任务落地。四是建立跟踪评估机制,按季度调度规划重点任务、重大工程进展,按年度评估规划目标指标完成情况,及时发现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每年向社会公布零碳岛建设进展情况,并于2027年、2030年和2035年开展规划实施情况阶段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优化工作举措。
第二,强化三大支撑,落实落细要素保障。一是强化资金支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鼓励和引导不同类型的投资主体,通过绿色基金、蓝色债券、碳汇保险、生态资产权益抵押等方式,积极参与零碳岛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相关项目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零碳岛建设项目和产业绿色升级项目信贷投放和资金支持。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建立零碳技术研发示范中心,开展海岛、海洋相关领域零碳技术试验试点、落地转化和推广应用。结合智慧长岛建设,兼顾科学研究、零碳管理、成果展示需求,建立长岛零碳岛建设一体化信息平台,拓宽数字化应用场景。完善海岛碳汇立体监测网络,提高碳监测、计量与核算水平,加强关联分析和融合应用,助力蓝碳交易。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出台针对性人才招引政策,鼓励国内外优秀团队和拔尖人才进岛,开展零碳技术研发、标准体系创制和固碳增汇实验等工作,打造零碳海岛建设研究高地。通过跨区域单独或合作建立离岸孵化器、众创空间、人才工作站、研究中心或实验室等方式,创建人才飞地,实现借脑开发,赋能零碳岛建设。
第三,落实三项举措,凝聚激发共建合力。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综合利用融媒体手段,深入宣传零碳岛建设重要意义。及时总结宣传典型案例、创新成果,拓展扩大零碳岛建设影响力和示范效应。注重舆论引导,回应社会关切,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传递推动零碳岛建设的好声音和正能量。二是凝聚社会共识。定期开展零碳岛建设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等活动,积极参与“世界环境日”和“全国低碳日”等主题活动,开展零碳学校、零碳商业、零碳社区等公益科普,让零碳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共识。三是动员全民参与。强化公众绿色理念,大力推行零碳消费。定期公布年度碳排放信息,构建碳信用社会体系。讲好长岛故事,反映基层呼声,及时公布零碳岛建设新进展新成效,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2024.2.27 10:45
主持人宫志刚: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果还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会后可以联系陈磊,电话6789701。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发布人,谢谢记者朋友们。
编辑:王鑫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