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6 15:40:00
来源:胶东在线
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11月22日(星期五)上午举行“改革攻坚进行时”主题系列新闻 发布会第七场新闻发布会,邀请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宋贤成;烟台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于淼;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朱长林;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院长兼执行理事孙利东介绍情况,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科副科长刘晓云主持。
2024.11.22 9:30
主持人刘晓云: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是“改革攻坚进行时”主题系列第七场新闻发布会,主要向大家介绍海洋经济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有关工作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出席本场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贤成先生;烟台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于淼先生;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朱长林先生;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院长兼执行理事孙利东先生。
下面,请宋贤成局长介绍积极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奋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有关情况。
宋贤成: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年以来全市海洋领域改革创新工作的相关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重要论述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推动海洋发展系统性创新,持续推进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扛牢“走在前、挑大梁、做贡献”的使命担当,以新一轮海洋强市建设为抓手,出台《烟台市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谋划实施“海洋传统产业升级”“海洋新兴产业壮大”“海洋科技创新行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行动,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一、坚持耕海牧渔,在蓝色粮仓建设上走在前、做示范
今年9月,省政府在烟台召开全省渔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我市作典型交流发言。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建设加快推进,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取得新进展,2024年建设深远海网箱6座,累计建成深远海养殖设施24座、占全省85%以上;新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处,总数达到22处,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成功获批全省首批深海鱼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城市,全面启动“万吨三文鱼计划”,三文鱼陆海接力养殖模式取得成功,首批收获1200吨。打造水产种业“中国芯”,加快建设水产种业“北繁基地”,启动建设全国首个海洋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成大规格鱼类苗种繁育基地6处,突破红瓜子斑养殖技术,实现东星斑苗种批量化繁育,新培育国家级水产新品种海参“安源2号”,总数达到24个,占全国海水新品种总数的1/6。
二、坚持深耕产业,在夯实海洋经济基础上走在前、做示范
海洋旅游业方面,新开通渤海列岛游、芝罘湾夜游等10多条海上旅游航线,总投资过千亿元的海上世界、芝罘仙境、崆峒胜境等一批文旅项目快速建设;高质量举办文旅招商活动15场次,叫响“仙境海岸·品重烟台”品牌。涉海装备制造业方面,中集来福士、中柏京鲁船业手持国内外订单50多艘,产期排至2028年;东方航天港建设快速起势,与武汉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联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团队共建东方航天港研究院,成功完成海上发射任务13次、发射卫星75颗,集聚招引航空航天产业项目23个、总投资273亿元。海上调水工程方面,总投资11亿元的裕龙岛海水淡化项目建成投运,总投资7亿元的万华(蓬莱)海水淡化项目完成整体设备安装,全市建成运营的海水淡化项目27个,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2万吨/日。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方面,绿叶制药肺癌新药芦比替定纳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优先审评品种名单、加快附条件上市流程,东诚药业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硫酸软骨素生产基地。
三、坚持创新引领,在科技兴海上走在前、做示范
搭建一批涉海重大平台,高标准建设海工装备及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远洋渔船技术创新中心、海上风电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28家。引育一批高层次人才,支持符合条件的驻烟高校院所建设海洋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鼓励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开设海洋人才培训基地,建成涉海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2个、院士工作站3个,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搭建起省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国际示范基地等9个国际合作平台;加大涉海领域高端人才和紧缺类海洋技能人才引育力度,拥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1人、泰山产业蓝色人才16人。形成一批标准化创新成果,“十四五”以来,累计发布省级以上地方标准37个、市级标准11个,在近期全省海洋标准化创新大会上,我市作为唯一地级市作典型发言,加快推进海洋标准化与海洋经济的互动支撑和融合发展。
四、坚持服务发展,在重大项目用海保障上走在前、做示范
积极为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做好用海要素保障,裕龙大道延伸段等4个项目完成用海审核工作,保障用海约960亩,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今年9月投入试生产、年底具备全面投产条件。稳步推进新能源项目用海保障,完成海阳市辛安镇85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的用海审批工作,完成华能山东半岛北L场址海上风电项目前期用海审查工作,全国首个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中广核招远项目首批1.2万千瓦并网发电;莱州大型盐碱滩涂光储一体化项目一期并网发电,我市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突破20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400万千瓦,均居全省首位。
五、坚持生态优先,在美丽海洋建设上走在前、做示范
深入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成功获批长岛、海阳两处国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扎实推进互花米草治理工作,争取专项治理资金1432万元,治理莱阳、莱州、海阳区域面积1300公顷。深入实施国家“和美海岛”建设工作,发布国内首个“和美海岛”海洋预报服务产品,为海岛休闲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发展提供精细化服务。加强渔业资源养护,我市代表团受邀赴韩国参加2024年中韩渔业联合增殖放流活动,成功举办第六届烟台海洋放鱼日公益活动,全市增殖放流水产苗种24亿单位。发起成立全球首个“国际零碳岛屿联盟”,挂牌成立烟台市零碳岛屿发展中心,成功举办“烟台—岛屿国家绿色低碳发展交流大会”“国际零碳岛屿合作倡议发布会”,发布《长岛国际零碳岛旅游业气候行动与碳中和倡议书》《国际零碳岛屿合作倡议》等系列成果。
各位记者朋友,新时代的烟台正处在厚积薄发,乘势而上的黄金时期,下步,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将进一步发挥市委海洋办统筹协调职能,积极探索海洋领域集成式改革创新,大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为烟台建设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贡献海洋担当。
我就先将情况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刘晓云:
感谢宋局长的详细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记者提问:
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赋能与支撑。请问,目前烟台市在关于海洋科技创新的工作是如何开展的,下步规划具体情况如何?
于淼: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十四五”以来,我们锚定海洋强市建设目标,积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统筹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平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等环节,持续强化科技赋能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着力强化海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海上卫星发射、深远海大型风机安装、海上浮式能源装备试验、海洋渔业种质创新等前沿方向,布局实施了省、市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项,支持资金超过1亿元,突破了海工特厚板高效焊接、海上透水结构体设计、深远海适养鱼类高效养殖等关键核心技术,为海洋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二是着力强化海洋高能级科创平台搭建。通过主动布局、对上争取等方式,培育建设了山东省海工装备及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山东省远洋渔船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海上风电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并在去年8月获批了全省唯一的海洋高新区——龙口海高区。目前,全市海洋领域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创业共同体等创新平台达到了28家,平台体系不断完善。三是着力强化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十四五”以来,全市共获海洋领域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10项,其中,中集来福士牵头的“‘蓝鲸’系列新一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杰瑞石油装备参与的“海洋油气开发井控装备”等4个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深远海一体化大型风电安装船”入选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榜。
未来三年,我们将立足全市海洋产业布局情况,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统筹规划,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强化对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一是持续实施省市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围绕海洋领域重大技术需求谋划科技专项,加强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渔业育种、深海高端装备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力度,布局实施“问天探海”“沃土良种”等重大专项20项以上,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和装备体系。二是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海工装备、海上光伏、海上风电等优势产业,布局、新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省、市级创新平台10家以上,平台总数达到40家左右,不断提高平台支撑能力。三是持续强化海洋创新主体培育。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用好研发投入加计扣除补助等科技政策,支持龙头企业深入开展研发攻关,不断做大做强;支持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力争到2027年底,新培育涉海科技领军企业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以上。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
记者提问: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建设海洋强市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支撑和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请问今年以来我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体情况如何?具体工作中我们采取了那些工作措施?
朱长林: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今年以来,全市围绕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海洋强市建设,紧盯入海排污管控和近岸海域水质改善两项任务目标,全力建设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样板城市,省控以上入海河流水质持续消劣,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6%以上,“水清滩净、岸绿湾美、鱼鸥翔集、人海和谐”已成为烟台海洋生态环境新常态。
一是科学分类“治口”,入海排污口管理走在前列。出台《烟台市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建立完善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排污口监管制度体系。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的原则,对全市入海排污口实施动态排查整治,形成“一口一策”入海排污口整治台账,将3273个排污口纳入日常监管,依托入海排污口智慧管控平台,实现入海排污口整治“线上线下”双控,直排海污染源实现全部稳定达标排放。组织对工业企业、污水处理厂、规模以上水产养殖等460多个重点排口进行现场核查和取样监测,发现问题立行立改。我市入海排污口整治和管理典型经验被生态环境部在全国推广。
二是溯源而上“治河”,入海河流水质有效提升。出台《烟台市水生态环境全面提升行动方案》《2024年入海河流总氮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用水保障等重点任务25项,勤河、东风河治理等工程项目62个,建立起地表水环境管控一张图,地表水生态补偿机制实现跨界流域、县域全覆盖,规范整治入河排污口1127个,组织开展全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工作督导检查,建立问题清单,跟踪督导问题整改。综合运用无人机、徒步排查等方式,坚持对入海河流开展常态化监管巡查,累计出动2500多人次,实施飞行执法、飞行监测900多次,全市7条国控入海河流总氮平均浓度较2023年全部降低,削减成效显著。
三是综合施策“治岸”,陆源污染防控更加得力。坚持治海先治水、治水先治岸的思路,以陆源深度治理根治海洋污染顽疾。一是强化沿海农村污染治理。今年已完成259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治理2763个行政村,治理率达到48.69%。二是强化近岸环境问题综合整治。印发《烟台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动实施方案》《烟台市海洋垃圾循环利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探索在市区四十里湾开展海洋塑料垃圾循环试点。持续开展净滩专项行动,各级各部门累计清理沿岸垃圾、绿藻6万余方,发现并整改岸滩、港口、养殖等各类问题4000多处。三是强化港口污染治理。推进港口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全市62处人工渔港和53家港口企业环境大幅改善,垃圾、污水实现有效收集。
四是一湾一策“治海”,美丽海湾建设初见成效。深化三级湾长和网格化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机制,按照“一湾一策”要求,强化海湾综合整治。建立烟台市湾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海湾巡查“云监管”,共设置各级湾长和网格员424人,累计巡湾5万多次。实现海洋环境执法11个沿海区市全覆盖,连续开展“碧海”“绿盾”等专项执法监督行动,对重点海域开发利用、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等活动实施执法检查,加大对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行为的惩治力度。制定《烟台市美丽海湾建设提质增效工作方案》,进一步巩固提升八角湾、长岛庙岛诸湾国家级美丽海湾创建成效,推进四十里湾、龙口岸段创建省级美丽海湾。
下步,市生态环境局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全市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全面提升,全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烟台,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
记者提问:
刚才介绍了“安源2号”成功培育的有关情况,请进一步介绍一下我市海参产业发展方面改革创新的一些关键举措?
孙利东: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下,我市海参产业发展持续加快,成功培育了以“安源2号”为代表的一批刺参新品种,形成了一系列走在全国前列的发展成果。围绕海参产业改革创新,我们重点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是锚定一批主导品种,助力现代渔业发展壮大。我市持续聚焦种业振兴行动,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参苗种繁育基地和养殖主产区,拥有完整刺参苗种、养殖、加工和流通全产业链条,拥有3个国家级海参种质资源保护区和3个省级以上海参原种场,成功获批“世界海参产业博览会永久举办地”。本次获批的刺参新品种“安源2号”经过4代选育和5年科技攻关,相同养殖条件下,较“安源1号”和普通养殖品种体重分别提高10.14%和31.29%,疣足数量分别提高13.91%和45.75%,展现出明显的品种优势。至此,我市已成功研发安源1号、崆峒岛1号、东科1号、华春1号和安源2号共5个国家海参新品种,占全国的5/9。全市海参年出苗量271亿头,约占全国的50%、全省的70%,海参“种芯”全国领先,累计培育了鱼、贝、藻、参等24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全市水产苗种产量突破4200亿单位,居全省首位。
二是组建一支研发队伍,持续攻坚海参新品种研发。我市精准发力,守正创新,充分发挥山东省刺参产业技术体系烟台综合试验站优势,组建我市首个渔业品种——刺参创新攻关团队。团队成员共7名,其中研究员1名、高级工程师2名、硕士4名,累计为基层开展科研服务工作200余次,分析实验样品100余个,解决关键难题20余项,组织专题会议20余场,邀请市外科研团队专家赴我市开展技术交流30余次,及时解决海参种业技术方面出现的各类问题,不断推动海参新品种选育和养殖技术进步,为我市海参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促进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指导养殖区域面积达到40余万亩。
三是做强一批海参品牌,叫响“烟台海参”国际知名度。通过对海参优良品种的研发和养殖,进一步带动了海参加工、流通、销售等全产业链的发展。目前,我市共培育了近百个海参企业和产品品牌,拥有区域公用品牌6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个、山东名牌产品6个。我市将继续加强示范推广,通过举办世界海参产业博览会和开展全国重点城市海参推荐会等方式,广邀养殖加工客户,广泛开拓市场渠道,充分发挥刺参“安源2号”疣足数量多、商品品相好等技术优势,提高我市刺参产业全国市场竞争力,持续擦亮“烟台海参”金字招牌。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
2024.11.22 10:00
主持人刘晓云:
感谢孙院长,提问环节就到这里。
各位记者朋友!
新时代的烟台正处在厚积薄发,乘势而上的黄金时期,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海洋产业升级转型,增强经济动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强劲引擎。刚才,4位发布人对我市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围科技创新、环境保护、新品种研发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充分展示了我市持续推进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牢牢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当先锋”的使命担当。希望大家充分发挥各自平台的优势,多形式、多角度采访报道,把今天发布会的内容宣传好报道好,为推动海洋强市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谢谢记者朋友们。
编辑:张奕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