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通旅游财经 水母网> 烟台发布频道
【图文实录】“三核引领 烟台担当”主题系列第四场新闻发布会

2025-02-21 16:09:10

来源:胶东在线  



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月20日(星期四)上午举行“三核引领 烟台担当”主题系列第四场新闻发布会,邀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徐忠;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明浩;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欣培;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喜强介绍情况,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科科长赵向阳主持。

2025.2.20 9:30

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是“三核引领 烟台担当”主题系列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主要向大家介绍2024年民政事业发展情况和2025年重点工作打算,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出席本场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徐忠先生;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明浩先生;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欣培先生;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喜强先生。

下面,请徐忠书记介绍民政事业发展有关情况。

徐忠: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烟台市民政局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烟台民政事业发展的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2024年民政事业发展情况和2025年重点工作打算。

2024年,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和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锚定奋进万亿新征程目标,践行“一四三五五”工作思路,团结奋斗、实干争先,奋力推动全市民政事业发展开新局谱新篇,保障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一、聚焦老有所养,推动老龄和养老服务事业取得新突破。一是服务供给更加优化。成功争取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实施安心居家、爱心助浴、暖心过冬、顺心助餐、仁心助医“五心”服务,新增护理型床位1480张,安装智能监测设备3969户,提供“暖心过冬”床位1367张,全市市民社区食堂等老年助餐点达到786个,日均提供助浴、助餐、助医等服务2万多人次。二是权益保障更加有力。推广“银龄安康”工程,为78万人次老年人提供意外风险保障;扎实开展“银龄行动”,举办各类讲座580余场,开展服务活动4700余次,累计服务12万人次;加强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获评全省典型案例3个,开展“敬老月”、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强化老年人权益保障。三是协同发展更加密切。出台养老事业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统筹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发展,举办烟台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圆满承办第十届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大会、全省养老服务安全生产培训班,加快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养老机构达到250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890处,各类养老床位8.3万张,新华社社论点赞我市养老工作。

二、聚焦弱有所扶,推动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得到新加强。一是救助保障持续兜牢。利用“大数据+铁脚板”,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推行社会救助集成办、主动帮办,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救助保障范围,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低保对象6.4万人,特困人员2.4万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2万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8.1万人,孤困儿童2081人,全年新增低保对象4953人,为重残重病等特殊困难群体主动帮办救助申请394件,实施临时救助4458人次。二是救助标准稳步提高。完成9类困难群体保障标准提标,保障水平保持全省前列,累计为困难群众发放保障资金14.54亿元,并实行短信提醒。三是救助改革成效明显。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数字民政平台本地化改造,一体化推进社会救助集成办,实现困难群众7件关联事项“一网通办”、14类低收入人口“精准核对”、3项保障待遇“静默认证”,全年共集成办理救助业务7000多例,采取“静默认证”形式办理医疗救助、养老保险补贴和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8.79万例,转介各类惠民服务3751人次。

三、聚焦崇德向善,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塑成新优势。一是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推动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创新性提出公益慈善城市建设4大方面16项指标体系,举办慈善事业政党协商会议、“第三次分配论坛”,系统谋划推进慈善城市建设。二是慈善力量持续壮大。新增慈善组织29处、较上年增长78%,新增社区基金212支、较上年增长163%,社区基金达到342支,募集资金1210万元,开展服务项目150多个、受益群众21万人次,入选全省“金种子”社区慈善基金8支,相关做法4次在全省有关会议上推介。广泛开展爱心捐助、“一起捐”等募捐活动,累计募集慈善款物1.3亿元。三是慈善项目优化提质。探索开展“情暖万家”项目,推动慈善事业与各项民政业务融合发展,围绕助老、助残、助学、助医、济困等实施项目340多个,支出慈善款物1.08亿元,救助帮扶困难群众104万人次。四是慈善氛围日益浓厚。创设全省首个慈善文化馆等慈善空间20处,开展慈善文化“六进”宣传服务活动420多场次,举办“中华慈善日”集中宣传月,发布首届“烟台慈善榜”,激励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慈善事业发展。

四、聚焦便民惠民,推动为民服务质效实现新提升。一是优化婚姻登记服务。全面实施“跨省通办”、节假日开放,免费提供照相、颁证、婚姻家庭辅导等服务,探索在红色教育基地、景区等场所设立特色巡回登记点,办理婚姻登记3.24万对。二是优化殡葬服务。全面实施基本殡葬服务免费政策,为群众减免费用7800余万元,扎实推动殡葬服务机构减项降费优服务,常态化举办公益性海葬,获批省级生态安葬试点7个。三是优化地名管理服务。批复命名、更名城市道路98条,助力城市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获批省级“乡村著名·邮路畅通”试点1个,采集上图乡村地名、兴趣点6280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四是优化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发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四个服务”作用,获评全省服务高质量发展出彩社会组织10个,相关做法被经济日报刊发。

2025年是烟台加快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关键一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省市民政会议部署和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坚持精准化、全覆盖、可持续、有保障的原则,持续践行“一四三五五”工作思路,锚定“两年全提升”,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老龄和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奋力推动整体工作达标准、重点工作提质效、特色工作创亮点,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着力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奋进提质。一是发挥老龄事业统筹协调职能。加快完善老龄事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对老龄工作的整体统筹,系统谋划养老产业、养老消费、养老金融,积极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在优待政策、敬老助老、法律服务、志愿服务、金融惠老等方面办实事、做好事,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二是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加强普惠性养老机构认定管理,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专业照护服务需求,打造20家失智照护机构(含失智照护单元)和护理型示范机构,探索开展“五床联动”,推进智慧化养老院建设,年底前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70%以上。三是拓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扎实实施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今年年底前建设“家庭养老床位”不少于2600张,提供居家上门服务不少于4800人次。巩固深化“五心”助老服务,推动和支持社会力量形成要素互通、服务互融、公益互助的发展模式,建设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样板。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不少于8200户。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推进老年助餐服务,构建完善城乡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四是提升县域养老服务能力。以县域为重点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打造一批镇域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水平,推动构建县域统筹、城乡协调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二、着力在擦亮慈善城市品牌上奋进提质。认真落实《推进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慈善组织稳增、慈善募捐拓面等六大行动,致力打造“品重烟台·慈善之城”。一是壮大慈善主体。坚持一手抓培育、一手抓赋能,实施“慈善+”发展模式,提升慈善组织内部治理、资金募集、项目实施、服务开展等能力,推动慈善组织数量和服务质量双提升,争取年均新增慈善组织15%以上,培育精品慈善项目30个以上。二是建强慈善阵地。发挥“金种子”社区基金示范带动作用,支持社区慈善基金、慈善社区、慈善街区发展,争取年均新增社区慈善基金10%以上,引导慈善资源向基层延伸拓展,让“家门口”慈善触手可及。三是强化慈善监管。建立完善慈善领域综合监管机制,探索开展“信用+阳光”慈善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闭环式监管,形成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依法监管格局。四是浓厚慈善氛围。建好用好慈善文化馆、慈善地标等慈善文化传承创新平台,争取新设立慈善地标(空间)10处以上,深入开展慈善文化“六进”活动,加大慈善事业褒扬力度,让行善者受尊重、有地位。

三、着力在规范社会事务管理上奋进提质。一是加强殡葬管理服务。突出殡葬公益属性,落实基本殡葬服务免费政策,加大公益性安葬(放)设施供给,加强殡葬领域综合监管,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加强农村红白理事会建设,推广公益性海葬和节地生态安葬,不断提升殡葬惠民利民服务水平。二是加强婚姻登记管理。落实“跨省通办”等政策,拓展婚育户一件事等应用场景,抓好婚姻登记数据质量提升试点,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倡导文明健康的婚俗新风。三是加强残疾人福利保障。坚持“普惠+特惠”的原则,健全困难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优化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模式,探索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制度,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切实增进残疾人生活福祉。

四、着力在兜牢民生底线上奋进提质。一是聚焦全面覆盖兜住底。建立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健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强化动态摸排管理,出台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重点抓好低保边缘和刚性支出2类困难家庭认定,形成按照困难程度分层管理的梯度救助格局。加强儿童福利保障,实施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提高关爱服务质效。二是聚焦精准施救兜准底。加快数字民政平台优化改造,运用“大数据+铁脚板”,精准匹配救助供需,有效实施救助帮扶,构建人员主动排查、资源主动链接、服务主动匹配的一站式救助模式。三是聚焦协同高效兜牢底。拓展社会救助集成办事项类别,健全社会救助和慈善帮扶协同机制,大力发展服务类救助,统筹整合救助资源,推动基层一窗受理、分类救助。抓实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构建“区域中心站+区市级卫星站+镇村救助点”的“1+15+X”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模式,凝聚市县乡村四级救助网络合力。

五、着力在服务社会治理上奋进提质。一是提升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效能。坚持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健全社会组织登管协同机制,推动实现审管联动全链条监管,完善社会组织年度报告、等级评估等制度机制,统筹推进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制度改革,有效发挥服务高质量发展作用。二是提升区划地名管理水平。做好市区内未命名道路摸排和新建道路命名工作,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及时对农村主干道、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等道路启动命名,持续推动地名上图。深挖地域特色农产品、产业等资源,探索“地名+”项目,发挥地名助力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加强区划地名文化建设,提升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强化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开展县级界线联检和界桩巡检。

最后,再次感谢广大媒体朋友们对烟台民政事业的关心支持,恳请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民政事业发展,为我们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徐书记的全面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大众日报记者提问:

烟台市作为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养老服务已经成为政府和全社会日益关注的大事,据了解,有很多老人喜欢居家社区养老,针对于老百姓的这方面需求,我们民政部门有没有什么具体举措?

徐明浩: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据统计,烟台市大约有190多万老年人是居家社区养老需求人群,很多老年人更倾向于“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家门口养老”,居家社区养老的需求是巨大的、多元的也是急需的。

从2022年起,我们为有效回应老年人特别是生活困难居家养老中的所急所需,接续推出“爱心助浴、暖心过冬、安心居家、顺心助餐、仁心助医”为主题的“五心”助老服务项目,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助浴、助医、安居服务3万余人次。

在居家硬件设施方面,我们持续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比如给老年人家庭进行地面平整硬化及防滑处理,降低意外风险;安装自动感应灯具、夜间照明装置,进行居家环境改善以及为老年人配备拐杖、轮椅/助行器、安装床边护栏等方式,方便老年人居家生活。那么我们计划,到2025年,全市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将不少于8200户,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

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我们将积极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通俗来说就是把养老院“搬”进家、把服务“送”上门。以养老机构为依托,将专业的照护服务向家庭延伸,开展生活照料、膳食、清洁卫生、医疗护理、心理支持等服务。2024年,我们成功争取到了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该项目的主要任务就是家庭养老床位照护服务和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今年我们将为不少于4800户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家庭提供有效可及的专业居家养老服务,让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更加从容、更有底气。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提问:

今年年初,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增设婚假的规定,相信将极大鼓舞年轻朋友们办理结婚登记,那么我们民政部门有没有一些在婚姻登记服务方面的便民举措,能否介绍一下?

王欣培: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是的,相信今年结婚登记可能会达到一个小高峰。我们也是不断改革创新,以“规范服务、方便群众”为目标,采取多项便民利民措施持续提高婚姻登记服务质量。

一是推出特殊节假日预约办理结婚登记业务。比方说2024年国际劳动节、国庆节、七夕节等特殊日子当天,烟台市13家婚姻登记机关开展结婚预约登记服务。

二是提供“婚育户”一件事联办服务。过去,群众办理婚姻登记、生育以及户口变更等,需要在多个部门之间奔波,提交大量材料,耗费时间和精力。现在,我们将婚姻登记、生育服务、户口迁移和婚姻状况信息变更等相关事项进行联网办理,可通过系统实现信息认证,实现“一站式”便捷服务。

三是组织多种形式的婚俗宣传活动。今年,我们开展“海誓山盟·情定港城”主题活动,联合烟台市妇联,在黄渤海新区启动烟台市家庭教育筑基工程——“婚前第一课”;在七夕当天开展“海誓山盟·爱在烟台”特色婚俗主题活动,增强结婚登记的仪式感,让新人在庄重神圣的仪式中感悟婚姻家庭的责任与担当;还举办集体颁证仪式,积极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

四是打造特色婚姻登记巡回点。积极探索“婚登+慈善+文旅+公益”新模式,在芝罘区朝阳街、所城里分别设计了现代、传统两种不同风格的婚姻登记点,还在栖霞市胶东抗大教育基地打造了以“红色记忆 爱的誓言”为主题的,省内首个婚俗文化和红色教育相结合的婚姻登记点,为新人提供个性化、沉浸式、多场景婚姻登记服务。

2024年我市共办理婚姻登记业务32428对,举办集体颁证仪式96场次,开展婚姻家庭辅导16000余次,举行集体颁证96次,在《中国民政》《中国社会报》等各类媒体刊发信息800余篇,全面提升了我市婚姻登记服务质效。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

中新社记者提问:

2024年,我市14个部门(单位)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服务类救助发展举措。那么,意见出台后,针对处于困难群众核心层的特困人员,我们民政部门在服务类社会救助方面采取了哪些新的动作,来更好的满足特困人员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韩喜强: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为积极推动服务类救助发展,有效缓解特困人员因缺少家庭成员互助共济而带来的住院陪护压力,1月6日,市民政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情暖万家·爱心陪护”项目,通过为我市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购买住院陪护保险,以保险链接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入院陪护服务,进一步提升特困群体照护质量,确保“医有所护”。具体来说,就是符合条件的烟台市保障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因遭受意外伤害或发生疾病,导致在烟台地区内的二级及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住院治疗并有陪护服务需求的,可通过拨打项目服务热线提出需求,经核实符合陪护条件的特困人员将获得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的一次5天以内的免费住院陪护服务。大家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情暖万家·爱心陪护”项目详细信息,可到烟台市民政局微信公众号查看,或者拨打市县两级社会救助热线具体咨询。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

2025.2.20 10:00

主持人:

感谢韩局长。提问环节就到这里。

各位记者朋友!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刚才,4位发布人的详细介绍体现了政策的温度,彰显了改革的力度。希望各位记者朋友以敏锐的新闻视角,精心策划、用心采写,用生动的笔触和多元的形式,为推动民政事业高发展凝聚共识、营造氛围。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四位发布人,谢谢记者朋友们。稍后,我们继续召开“三核引领 烟台担当”主题系列第五场新闻发布会。

编辑:王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相关报道

  • 水母网官网微信

  • 水母网官网微博
本站官方网址www.shm.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