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7 15:25:01
来源:烟台发布
4月17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烟台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王继松,烟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修晓明,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朝晖,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耿鲁平就媒体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摄影:范祖康
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烟海e家:近年来,烟台市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先行先试,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烟台市在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示范标杆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能否从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美丽细胞打造等方面具体介绍一下?
答
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孙朝晖——
近年来,烟台市在美丽建设过程中先行先试,为争创美丽中国先行区示范标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纵深推进,当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污染防治攻坚稳步推进。围绕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这一核心,推动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暨第三轮“四减四增”行动,全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88.3%,这也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实施水生态环境全面提升行动,建立地表水环境管控一张图,省级以上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连续4年优于上级要求;严格落实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保持100%;实施海洋生态保护固本工程,强化陆源污染治理,近岸海域优良水体面积比例达到96.2%,省控以上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V类水体。
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果丰硕。烟台市四十里湾、龙口市龙口岸段成功入选第二批省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这也是继2023年度八角湾、长岛庙岛诸湾入选国家级美丽海湾案例之后,烟台再获美丽海湾殊荣。烟台市省级美丽幸福河湖数量达到42条。2024年,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山东昆嵛山站、山东银莲花养护观测站正式揭牌成立;新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处,总数达到22处,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二)先行先试,交出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
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在清洁能源领域实现了“六个第一”,即发出山东第一度核电、第一度海上风电和全球深远海漂浮式海上光伏发电,建成全国首个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研究实验项目,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居山东首位,海阳市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
创新推进全域清洁供暖。万华工业余热清洁供暖项目一期已向黄渤海新区提供1000万平方米的清洁热源,二期将向芝罘区、福山区和莱山区提供5000余万平方米的清洁热源,进一步优化烟台市供热能源结构,满足清洁供暖需要。项目完成后每年节省标煤94.4万吨,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助力烟台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三)分区分类,建设各美其美“新画卷”
打造宜业宜游一流滨海岸线。贯通海韵广场至里蹦岛滨海慢行系统,打造滨海一线烟大示范段,建成烟大青春海岸、共创公园,完成黄海游乐城提升改造,加快世界设计公园建设、蓬莱西海岸国际旅游岛开发,启动太平湾水上运动中心建设,打造滨海文化旅游产业带,持续提升滨海一线文旅设施和服务水平。
全力打造葡萄酒文化名城。推出北纬37°葡萄海岸特色旅游线路,对烟台葡萄酒旅游资源进行重点推介,全方位提升烟台产区品牌形象。在市区增设葡萄酒元素,打造葡萄酒主题场景,集中展现亚洲唯一国际葡萄酒城的魅力形象。引导蓬莱丘山谷积极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高品质建设烟台核心产区;推动莱山瀑拉谷正式运营全产业链展示服务中心,打造葡萄酒乡村振兴休闲体验区。
烟台市融媒体中心:《行动方案》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行动中提到“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有关内容,烟台在这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
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
耿鲁平——
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管控能力进一步提升。聚焦“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高标准组织各类规划编研项目300余项,为构建高质量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精准引导。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获得省政府批复,中心城区8个区的分区规划全面完成,启动编制镇街国土空间总体规划89个,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更加科学合理。制定空间类专项规划管理办法和目录清单,城市交通、市政、教育等41个专项规划全部纳入管理;编制城市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3个综合类专项规划,引导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补齐发展短板弱项,增强其均衡性和可及性。
矿产资源整体保护和修复能力进一步提升。多维度、高精度完成城市地质调查,首次全面摸清地质结构、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等要素,绘制了首幅详尽精准的“地下蓝图”,向社会推介发布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共享项目成果资料,为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布局、重大工程立项及建设提供地质支撑。推广应用绿色勘查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和新工艺,6个地勘项目入选全省优秀绿色勘查典型案例,推动绿色勘查技术转型升级,提升绿色勘查工作水平。2024年度建设完成了绿色矿山13家,建成总数达到27家,以夏甸金矿、三山岛金矿为代表的绿色矿山建设典型经验做法被全省推广,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成功争取黄渤海海岸带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入选国家示范项目,作为全国首个“陆海统筹”矿山修复示范工程,将通过地形整治、植被恢复、土地复垦等措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面积,提升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碳汇能力,筑牢黄渤海海岸带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得到进一步实践。以土地出让领域为突破口,系统谋划、创新实践,通过显化生态价值、完善核算机制、探索市场化路径,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全市完成10余宗商住地块生态价测算,莱山区界牌北1号地块完成全省首例附带生态价的土地挂牌出让,体现“生态有价”的理念和价值导向,为全国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烟台样本”,推动生态价值从“隐性红利”变为“显性资产”,助力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发布会现场
鲁网:《行动方案》实施生态宜居城乡建设行动中提到“提升城市生态宜居品质”的有关内容,围绕这方面,烟台在推动绿色低碳建筑高质量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
烟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修晓明——
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抢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机遇,大力推动建筑业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围绕绿色低碳建筑高质量发展,提出“好标准、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四个方面建设内容。
立起“好标准”,编制《烟台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烟台市绿色建筑标识认定管理办法》,形成绿色低碳建筑建设制度体系,明确绿色低碳、智慧科技等6大维度、350多项分类技术标准。
明确“好设计”,省内率先制定超低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和高品质住宅设计技术导则,确定建筑立面、保温隔热、隔音防水等80多条绿色低碳设计要求,充分融入现代生活理念。
应用“好材料”,大力推广高强水泥、高性能门窗、新型墙材等绿色建材,提高星级绿色建筑、新建公共建筑、高品质住宅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依托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国家试点,搭建面向全国的绿色建材“四库一平台”,将烟台市绿色建材认证产品全部纳入。
做强“好建造”,聚焦市场主体培育,招引68家央企强企落地,扶持3家企业晋升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入库企业达1254家,建筑业产值连续3年增速全省前三。推进智能建造技术在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中集成应用,全市已应用5G塔吊、抹灰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等智能建造设备和技术,7家企业、14个项目入选全省智能建造试点,形成以特级资质企业为引领的智能建造产业集群。
中国网: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联合省生态环境厅、省财政厅印发了《发展绿色金融服务美丽山东建设若干措施》,烟台市分行在服务烟台美丽中国先行区示范标杆建设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
中国人民银行烟台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王继松——
烟台市分行始终将绿色金融作为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若干措施》要求,紧扣市委市政府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示范标杆”目标,重点推进以下三方面工作:
强化政策协同,完善绿色金融制度框架。2024年,联合五部门制定《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通知》,进一步强化金融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引导和带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联合发改、工信等部门搭建合作平台,建立“碳金融”项目库、“环保金融”项目库、“绿色建筑”项目库、“生态产品经营开发”项目库、“节水”项目库,实现五大绿色项目库融资对接全覆盖。起草《烟台市美丽中国先行区示范标杆建设金融行动方案》,以美丽烟台建设战略规划纲要为指引,聚焦生态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明确工作目标和行动指引。发挥再贷款和财政政策贴息的叠加效应,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和山东省碳减排政策工具增量扩面,2024年度全市银行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13.43亿元;5家法人机构申报山东省碳减排政策工具3.4亿元。
创新产品供给,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探索开展区域性生态环保项目金融支持模式试点,支持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海湾、美丽河湖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生态保护修护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推出“海洋碳汇贷”、“绿色+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GEP生态价值贷”等特色金融产品,打造以生态资本评估为核心的融资解决方案;支持绿色城市建设,指导商业银行以建筑节能减排和资源集约利用项目为依托,积极开发绿色挂钩贷款,聚焦生态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以绿色金融支持美丽烟台建设。
聚焦重点领域,打造示范标杆项目。聚焦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出台《金融支持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支持海洋生态保护、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融资18亿元。针对典型养殖海域生态产品开发等创新金融产品,积极探索以EOD项目相关资产、权益等为抵押开展项目贷款,在养马岛落地山东省首笔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与产业发展融合EOD项目贷款。建立“绿色工厂”企业融资需求白名单,推动全市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254个、转型金融暨工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转型升级项目融资需求清单13个。助力能源结构转型,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支持力度,通过项目贷款等方式提供资金82亿元。
目前成效已初步显现:
一方面,绿色金融覆盖面显著扩大。2024年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为1875.45亿元,同比增长46.75%,居全省第三位,绿色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比重为18.6%,居全省第二位。碳减排支持工具带动的碳减排量相当于年减耗标准煤12万吨。另一方面,绿色产融对接效率提升。通过山东省融资对接平台促成融资落地超80亿元,通过银团贷款、供应链金融等方式重点支持了核电装备产业园、“智慧绿色港口”、中集零碳智造产业园等省级重大项目。
编辑:王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