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30 08:30:25
来源:烟台发布
6月27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 “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第一场新闻发布会。烟台市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与药物管理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迟新杰,烟台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王磊,烟台市财政局社会保障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范丽娜就媒体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范祖康 摄
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鲁网: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烟台是如何进一步深化医改工作的?
答
烟台市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与药物管理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 迟新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出总体部署,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市卫生健康委将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因地制宜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奋力开创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局面。
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升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调查、检验检测和医疗救治能力。深化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大力推进健康促进和爱国卫生运动,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
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全面推开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市级公立医院牵头建设转诊中心和远程会诊中心,健全“上转、下转、外转、转回”管理机制,畅通上下转诊渠道。落实县域医共体医保基金总额付费政策。
深化以公益性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按照“两个允许”和“三个结构性调整”要求,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建设基于功能定位和病种分类管理的全口径、全过程运营管理体系,促进资源有效分配和使用。
中新社:烟台市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这项工作也纳入了今年全市重点民生实事,提升行动项目的具体实施内容以及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
答
烟台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 王磊——
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主要面向居住在烟台市范围内且具有烟台市户籍的经济困难以及中低收入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将之纳入了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全市重点民生实事等重要事项予以重点推动。市民政局坚持“一户一策”原则,根据老年人的居家环境条件和照护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建设和服务方案。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方面,为老人进行必要的适老化、智能化改造,配备设施设备,为开展生活照料、体征监测、康复训练、呼叫响应等服务提供硬件与技术支持;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方面,组织600多名助老员,根据老人需求提供包括理发、助浴、助餐、助行、助急、室内清洁、起居照料、健康管理等高频服务内容,推动“一区市一特色”升级,增加新春送福、一碗长寿面、爱心义诊等个性化服务。
截至6月23日,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4749张,完成民政部绩效目标任务的187%,为8333名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26.3万人次,完成民政部绩效目标的191%。
项目的实施,成功吸引中康养、山东健康、山东青鸟、山东锦阳、上海天与等养老领域知名企业参与烟台市养老服务事业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本地7家中小型养老企业升级服务标准,形成“以大带小、以优促强”的产业生态,为全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凤凰网:烟台市在推动养老改革方面,尤其是实现服务资源下沉、城乡均衡发展方面有哪些创新做法?
答
烟台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 王磊——
烟台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指引(试行)》,强化镇域养老服务中心枢纽功能,设立镇域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奖补项目,每批次择优确定5个乡镇(街道)给予不少于30万元奖补,有效发挥上下联动、供需衔接作用。
做强县域统筹枢纽。以县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核心载体,在每个区市建设至少1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整合医疗、康复、照护等专业资源。
完善区域辐射网络。以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核心载体,在每2-5个乡镇提质改造1处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促进上下联动,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化供给。目前,全市建有乡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85处、城市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80处。
夯实社区服务基础。以村(社区)养老服务站为核心载体,发挥服务站连接家庭与社会服务的作用。目前,全市建有农村幸福院1095处、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91处。
下步,市民政局将紧抓养老服务变革重要战略窗口期,指导各区市按照《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指引(试行)》要求,推动养老服务资源科学配置、有序流动、广泛覆盖和高效利用,推动各级养老服务设施连点成线、聚线成网、可感可及,推动养老服务从“有”向“优”提质升级。
烟台市融媒体中心:三明医改经验的精髓是什么,烟台市是如何因地制宜进行推广的?
答
烟台市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与药物管理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 迟新杰——
三明医改历经十几年探索,形成了全国医改“标杆”的改革路径与创新实践,其核心举措在于破解医改“九龙治水”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党政主导、三医联动、群众受益的治理新格局,通过“腾笼换鸟”路径实现三医联动,以集采挤水分、腾空间调价格、医保衔接保障,形成改革闭环。这种系统思维对破解“单兵突进”式改革困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烟台坚持高位推动,因地制宜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成立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医改领导小组,一位副市长统一分管医疗和医保工作,将深化医改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和深化改革重要举措,建立部门会商、会签、会办、会审“四会”工作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实施意见》《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配套文件,形成“1+N”政策支撑体系。我市先后承担了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等国家级改革任务,18项创新举措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改革创新优秀案例,莱州市深化医改真抓实干受到省委、省政府督查激励,蓬莱区获得首批省级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省级财政补助2000万元。
中国山东网:据了解,烟台市人口老龄化正处于上升期,对养老服务供给需求越来越大。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财政支持,财政部门在促进烟台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方面的主要举措及下步打算?
答
烟台市财政局社会保障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 范丽娜——
市财政局始终把民生保障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不断加大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支出,2024年全市民生支出达781.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7.8%,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当前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养老服务工作更是保障支持的重点领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财政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努力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更暖心的服务。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狠抓政策落实,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财政部门坚持把养老服务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近年来每年投入约3亿元用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全力保障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实现基础养老金“二十连涨”,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安心、更有尊严。此外,逐年加大长期护理保险投入,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更全面的护理保障,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
完善政策体系,精准匹配老年人需求。为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会同市民政部门制定了《烟台市养老服务发展资金补助项目实施方案》,重点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以及老年人福利补助等项目,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贴心、便捷的服务;创新实施城乡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服务奖补、镇域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奖补等项目,进一步激发区市养老服务业活力。
加强资金监管,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充分用好一体化系统等信息平台和绩效考核、财会监督等手段,通过多维度、全方位的监管,紧盯在资金分配、使用、管理等各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管理水平,更加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让财政支持真正转化为老年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养老事业是一项充满温情的事业。下步,市财政部门将继续用心用情为老年人办实事、解难题,建立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匹配的养老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精准聚焦政策落实,强化跟踪问效,确保资金使用公开透明,让每一分财政资金都能发挥最大效益,切实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共同守护“福寿烟台·康养胜地”的幸福图景。
编辑:张秀秀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