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通旅游财经 水母网> 烟台发布频道
创新好药,烟台制造!生物医药标杆企业与媒体面对面!

2025-09-11 16:24:26

来源:烟台发布  



图片

9月10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链兴烟台·品牌增动能”主题系列记者见面会-生物医药产业链专场,烟台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生物医药产业链链办主任谭克良,绿叶制药集团副总裁、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世旭,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温庆凯,烟台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工会主席刘志华受邀出席,与媒体进行面对面交流分享,共话“创新好药·烟台制造”的创新实践。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向阳主持记者见面会。

▲记者见面会现场

近年来,烟台市将生物医药产业纳入“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作为标志性产业链进行系统推进,通过链长领导、部门主责、区市主建、链办协调、配套支撑等务实举措,有效提升了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聚焦链式发展,推动产业集群持续壮大

先行先试“链长制”工作机制,以“链长制”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目前,烟台已形成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多门类发展格局,生物医药规上企业达到212家,拥有上市企业6家,独角兽企业1家,瞪羚企业2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产业集群先后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山东省首批“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山东省首批支柱型雁阵集群。

强化载体建设,打造“蓝色药谷”园区品牌

规划构建“1+3+X”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以东部牟平区、高新区为领建园区,联动发展中部生命科学融合发展示范区、西部高端药械集聚发展区、南部高端原料药绿色承载区,以及其他区域“X”个特色载体。目前,总投资120亿元、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的蓝色药谷生命岛已全面投入运营,吸引了34家生物医药企业入驻,其中蓝纳成、埃格林、强联智创等企业已完成多轮融资,正在推动IPO上市。此外,牟平区超级工厂、高新区IVD医疗器械产业园、黄渤海新区国际生物药谷、莱阳市瑞宝特国药医药产业园、龙口市东海生命科学产业园、综保区蓝色药港等一批专业园区正加速建设,绿叶、荣昌、石药3个百亿级企业园区持续扩建增产,构筑起产业集聚发展的新高地。

▲记者见面会现场

坚持创新驱动,构建产业垂直生态体系

聚焦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统筹打造从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检验审批到生产销售的全链条产业垂直生态体系。在产品研发环节,建立“1个中科环渤海高研院+100个省级以上科创平台”的创新体系,以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为核心,引导企业聚集、平台共享和创新联动。在成果转化环节,协调联动本地公共技术平台和中试平台,同时发挥500亿元规模母子基金群和产业人才联盟的支撑作用,打通成果转化路径。在检验审批环节,落地省药监局审评核查烟台分中心、省食药检院放射性药品室、蓝色药谷食化检验检测分中心、细胞产品检测中心4大专业机构,大幅加快企业产品上市进程。在生产销售环节,依托中试平台和产业化园区,满足企业从研发到量产的全周期生产需求;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打造独家推广优势。在创新体系驱动下,烟台近年来累计上市投产6款1类新药,全省领先,预计未来5年还将有超过13款1类新药获批上市,“创新好药、烟台制造”品牌将更加闪亮。

布局创新赛道,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主攻医用同位素与放射性药物、细胞与基因治疗2大前沿赛道,同步培育创新药与高端仿制药、高端医疗器械、高端原料药、中医药、特医食品、医美等多领域增长点。在医用同位素与放射性药物赛道,蓝色药谷生命岛是国内取得核药生产环评资质面积最大的园区,落地国内首台自主知识产权40MeV医用同位素加速器,引进国内核药领域“双寡头”之一的东诚药业,以及一批核药、核应用装备研发制造企业,目前共有12款1类核药进入临床,加快打造核药、核医疗产业高地。在细胞与基因治疗赛道,市政府与国家卫健委科研所签署2项国家任务书,着力推动国家重大科研成果在烟台转移转化;投资2.97亿元建成国内级别最高、内容最全的细胞产品中试平台,可大幅降低企业落地成本,将吸引一批细胞药物企业和机构入驻,打造国内细胞药物产业先导区。

▲记者见面会现场

绿叶制药集团

绿叶制药集团成立于1994年,致力于在全球开展创新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产品及服务网络分布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绿叶制药在中国、美国和欧洲设有研发中心,拥有“先进药物递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集团在微球、脂质体、透皮释药等先进药物递送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围绕创新分子实体、生物抗体技术平台收获多项创新成果,并在细胞、基因治疗等领域积极布局,搭建了核酸创新药物研发及脂质纳米递送技术平台。公司在国内外建有8大生产基地、30余条生产线,已上市30余款产品。绿叶制药于2014年在香港主板上市,其控股子公司博安生物于2022年在香港主板上市。

胶东在线:绿叶制药自2021年至今拥有多项突破性创新药获批上市,在行业竞争加剧和集采常态化的背景下,绿叶制药是如何保持研发创新优势的?是如何通过构建差异化的研发策略和技术平台,来确保创新药长期竞争力和市场价值的?

绿叶制药集团副总裁、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世旭——

绿叶制药主要通过三大策略来构建并维持创新差异化优势,并平衡创新价值与可及性。

深耕核心技术平台,打造高技术壁垒。绿叶制药不仅关注开发速度,更追求创新的“深度”和“独特性”。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抗抑郁新药若欣林®(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它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并拥有全球专利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三重再摄取抑制剂(SNDRI)。与市场上仅作用于1-2个靶点的传统药物不同,若欣林通过一种全新的分子结构,同时且均衡地调节三种与抑郁核心症状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这种分子结构的创新,本身就构成了最坚固的专利和法律壁垒,确保了产品在长期内的市场独占性,难以被仿制,这是我们应对行业同质化竞争的最根本策略。

以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导向。绿叶制药的研发管线紧密聚焦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等复杂疾病领域,这些领域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例如新获批的镇痛药米美欣®,它在提供强效镇痛的同时,通过新配方显著降低了阿片类药物的滥用风险和便秘副作用,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

关于可及性与可负担性,绿叶制药采取的是多元化的市场策略。一方面,积极通过国家医保谈判,让创新药以更合理的价格纳入医保目录,如抗抑郁新药若欣林®已在2024年成功进入医保,大幅降低了患者自付比例。另一方面,开展了多元化的患者援助项目,例如通过慈善基金会向符合条件的患者捐赠博优诺®(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切实减轻肿瘤患者的经济负担。

鲁网:绿叶制药作为一家在全球多个市场运营的制药企业,是如何确保生产基地卓越的质量管理标准的?

绿叶制药集团副总裁、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世旭——

确保全球质量标准的统一与卓越,是绿叶制药集团战略的核心。主要通过三大核心举措来实现:

实行全球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框架。集团制定了明确的质量宗旨、方针和目标,要求所有生产基地,无论位于中国还是欧洲,都必须严格遵循国际最高标准的GMP规范以及当地法规。集团通过集中的质量策略和定期的集团审计,确保这套标准得到一致的实施与贯彻。

依靠强大的执行与监督体系。集团的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部门协同运作,对从原料到成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严格管控。通过设定清晰的年度质量目标(如产品抽检合格率100%)、定期召开质量评审会议并落实改进措施,我们确保了体系的有效运行。本年度所有基地均通过多项国际认证和考核,便是最好的证明。

建立持续改进的创新文化。集团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并定期优化流程,以主动应对全球监管变化和市场需求。这一切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践行“质量为先,服务人类健康”的承诺,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创新药品。

▲记者见面会现场

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

荣昌生物创建于2008年,主营业务聚焦于发现、开发和商业化原创性生物新药,是山东省唯一一家在港交所和上交所科创板两地都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公司自主建成了国内领先的抗体和融合蛋白、抗体-药物偶联物、双功能抗体等三大世界级技术平台, 先后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15项,聚集了房健民博士等30余名国家级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研发产品均瞄准同类首创、同类最佳。

中国山东网:荣昌生物两款已上市产品的国内商业化保持高速增长,同时三款核心产品均实现了授权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国内国际两个大循环,具体的经验做法有哪些?

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温庆凯——

近几年来,在国家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创新药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推动发展,我国、我省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创新促发展,以国内市场打牢发展基础,以国际市场拓宽发展空间,创造出崭新的创新发展格局,荣昌生物积极投身其中,一方面加速创新药国内上市,商业化快速推进,另一方面推进创新药“出海”创收,国际化步伐提速,走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国内商业化方面,公司销售队伍规模已达到1400余人,自身免疫、肿瘤两支专业化营销团队日益成熟,销售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准入医院均超过1000家,商业化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累计销售额近50亿元。与此同时,公司运行速率不断提升,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率下降至47.9%,同比降低4.6个百分点。未来随着“泰它西普”更多适应症获批上市和“维迪西妥单抗”治疗线数的前移,国内创新发展前景广阔。

国际合作方面,2021年8月,“维迪西妥单抗”以26亿美元达成海外授权,公司与辉瑞合作良好;今年6月,“泰它西普”以42.3亿美元交易额授权给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Vor Bio,还获得Vor Bio公司23%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在国内首创“首付款+里程碑付款+销售提成+高比例股权”的出海合作模式;今年8月,眼科药物RC28的大中华及亚洲区域权益有权许可给日本百年眼科药企参天制药,总交易额12.49亿元人民币。荣昌生物将从这3处对外授权合作中获得长足发展。

山东广播电视台:在国家将创新药作为新质生产力来推动发展的大背景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了蓬勃发展,荣昌生物是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创新药赛道上不断实现新突破的?

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温庆凯——

创新药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当下这个历史阶段,核心环节是转化,就是把前十几年来积累形成的重大创新成果转化成药品在医疗领域大力推广使用,满足重大临床需求,同时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培育出新质生产力。

烟台市对创新药产业非常重视,出台了若干政策措施支持创新药发展新质生产力,荣昌生物作为生物医药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和见证者。

下步,荣昌生物一方面加速推进已上市产品“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拓展适应症范围,比如,“泰它西普”的IgA肾病、干燥综合征等适应症将于今年下半年递交上市申请,膜性肾炎等适应症即将启动三期临床试验;“维迪西妥单抗”一线治疗尿路上皮癌适应症、二线治疗乳腺癌适应症已经递交上市申请,未来将给更多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高效推进在研产品临床进度,眼科新药RC28今年下半年递交上市申请,PD1/VEGF双抗药物RC148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突破性疗法认定,新型ADC药物RC278、双抗ADC药物RC288的研发进展顺利,均具有巨大的临床价值。第三,将积极与跨国药企接洽,推动管线其他产品“出海”事宜。

▲记者见面会现场

烟台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生物医药集团成立于2021年7月,是国丰集团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作为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链“链主”企业,公司围绕全市“1+3+X”产业空间布局,在牟平规划建设蓝色药谷·生命岛,总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30万㎡,由“一区三园四岛”组成,包括北岛高端研发与生产生活配套区,南岛医用同位素与放射性药物产业园、东岛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园、西岛规划中。

中新社:放眼全国各地,生物医药行业的招商引资竞争都是十分激烈的,烟台蓝色药谷·生命岛在这场博弈中有什么独特优势呢?

烟台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工会主席 刘志华——

烟台蓝色药谷·生命岛不同于国内其他园区,规划之初,就搭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平台为支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销售-研发-中试转化-检验与审批-生产-销售”闭环式垂直生态体系,精准匹配创新要素,真正让企业实现“无忧创业”。其中:

销售方面。构建了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线下通过医养公司、医疗科技公司为企业提供应用场景,线上依托团集康健直播平台,拓展产品销售渠道。

研发方面。落地了全省唯一新药创制省实验室,搭建了拥有310台套设备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累计提供技术服务1200余次,企业支付一定的服务费就可租赁使用。

中试转化方面。聚焦产业共性需求,规划建设了细胞产品、基因编辑、特医食品3大中试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有效降低企业约70%的落地成本。目前细胞平台已进入试运营,配备了4个国家级细胞库、7条独立新风系统的GMP生产车间及国家级检测平台,成功接入省大型仪器共享网络,是国内细胞领域级别最高、功能最全的平台。举一个代表案例,佰鸿外泌体的产线借助园区平台资源提前投产,节省了超千万元的成本投入。

检验与审批方面。布局建设了省药监局审评核查烟台分中心、省食药检院放射性药品室、食化检验检测分中心、细胞产品检测中心四大中心,可将产品检测审批等待时间由平均1年缩短至约6个月、生产许可核查时限压缩2/3。目前,省药监局审评核查烟台分中心已挂牌运营,可就近提供专业审评服务;省食药检院放射性药品室完成装修待试运营;细胞产品检测中心已投用并推进CNAS认证,未来检测结果将被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认可,大幅缩短国际申报周期。

生产方面。将联动全市资源,满足企业从中试到量产的“无缝衔接”。佰鸿精准合成生物制造项目已落户在蓝色药谷超级工厂。

烟台市融媒体中心:作为国企背景的“链主”企业,生物医药集团在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上有哪些独特经验?

烟台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工会主席 刘志华——

作为国企“链主”,生物医药集团的核心优势在于“政策衔接力、资源整合力、长期培育力”的三重叠加,实践中形成了三条独特路径:

“平台化共享”打破产业壁垒。投资建设的细胞产品、基因编辑等中试平台,不仅服务园区企业,更向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链开放共享。比如,为解决中小企业“买不起、用不好”高端设备的问题,细胞产品中试平台的41台科研仪器已录入山东省大型仪器共享网,真正实现“平台搭台、企业唱戏”。

“资本化赋能”培育产业梯队。生物医药母基金作为市级产业投资母基金,规模达100亿元。母基金下设天使基金、创投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若干子基金,母子基金总规模500亿元。目前,已通过母子基金联动,引进了强联智创等6个直投项目。此外,生物医药集团将参与组建创投基金,投资于生物医药领域的早中期项目,为烟台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注入活力。

“政策化衔接”打通落地堵点。实施全员企业服务机制,为入驻企业配备专属服务团队或经理,从签约落地、注册建厂到政策申报、融资对接,提供“一对一”、全流程的解决方案。依托国企与政府部门的协同优势,生物医药集团建立“政策直通”机制,提前获取政策申报方向,整理成“政策清单”定向推送给企业,帮助企业精准申报,切实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

编辑:张秀秀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相关报道

  • 水母网官网微信

  • 水母网官网微博
本站官方网址www.shm.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