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6 09:52:23
来源:水母网
10月14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回望十四五 奋楫启新程”主题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烟台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杰介绍“十四五”时期烟台科技创新发展情况,烟台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于淼;烟台市科学技术局二级调研员许博;烟台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刘敬涛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摄影:范祖康)
“十四五”时期,烟台市深入实施科技强市战略,围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线,在关键技术攻关、科技企业培育、科创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强化顶层设计,科技创新战略支撑更加稳固
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协同效能
2024年根据中央和省委部署,新成立市委科技委员会,构建起市委统筹、部门联动、上下协同的科技工作新格局。烟台市政府与山东省科技厅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形成厅市共谋科技创新的新合力,目前协议执行达成目标。
优化政策体系,强化法治保障
先后出台《烟台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水平科技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配套制定覆盖全链条的“1+N+X”政策矩阵和10个方面29条具体措施,有力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今年9月1日,《烟台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是烟台市首部促进科技创新的综合性地方法规,为全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法治保障。全市科技规划、政策、法治体系的“四梁八柱”已基本搭建起来。
加快工作创新,释放创新活力
启动市级科技成果竞赛活动,首届赛出“运载火箭海上常态化发射”“电驱页岩气增产装备”等35项优秀成果,对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和中小企业创新热情起到重要作用。出台《科技创新“三个一百”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突破100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培育100家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建强100家重点科创平台的发展目标。实施“省实验室博士‘蓄水池’计划”,探索重点研发机构与本地企业共引共用博士工作机制,今年已征集落实31项博士岗位需求;启动市级“人才飞地”建设,首批次评选8家人才飞地,构建“异地研发,烟台转化”的协同创新体系。
▲发布会现场(摄影:范祖康)
聚力技术攻坚,产业创新能级不断跃升
强化科技攻关布局
重点聚焦“固基强芯”“新材创制”“先进制造”“问天探海”“沃土良种”“医药健康”“绿色低碳”“未来产业”等八大领域,持续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十四五”期间已组织实施市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99项,支持资金1.82亿元,争取实施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61项,资金6.14亿元,争取项目数量和资金总额持续居全省前列。推动“有组织的”科研攻关,聚焦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编制《产业链技术攻关导向清单》,动态梳理发布300项左右关键技术需求,实现科技项目由被动筛选转变为主动布局,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高性能芳纶涂覆锂电池隔膜一体化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成功首飞;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若欣林三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等等。
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
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高企培育库、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培育库,推动科技型企业实现“小升高,高壮大”。“十四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1120家增长到2523家,实现总量翻番;科技型中小企业由2861家达到4317家,年均增长14.7%;57家高企获评首批山东省科技小巨人,40家企业获评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5.5个百分点,达到63.78%,比全省平均高10.46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实施的省、市重大科技项目中,企业牵头的项目有150项,占项目总数的93.7%,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科技型企业已成为引领产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完善重点产业平台体系
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要求,积极布局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产业科创平台,出台《推动创新链赋能产业链构建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工作计划》,全市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达到447家,15条重点产业链均建有科创平台,其中13条产业链建有国家级科创平台。先进药物递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重组,突破药物递送关键技术5项,获批上市创新药物16个;高性能有机光学聚合物与先进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攻克高端光学MS树脂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国家微纳制造创新中心落户烟台,实现烟台市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零”的突破。科创平台对产业创新的支撑力度不断加强。
深化开放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强化与大院大所战略合作
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所、上海药物所共建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和新药创制两家山东省实验室,省实验室数量占全省1/5。其中先进材料省实验室在仿生表界面智能化调控、高通量小分子计算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攻克产业“卡脖子”技术10余项。新药创制省实验室参与的3个一类新药完成国内转化,转化交易额超1.6亿元;1个一类新药实现国际转化。与武汉大学共建东方航天港研究院,助力海上卫星发射,与崂山国际实验室共建零碳岛屿研究中心,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新空间
“十四五”期间获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家、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家。落实第九次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精神,推动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获批落户,是我国首个面向发达国家设立的创新合作中心。组建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智库及一批国内外枢纽节点,为深化东北亚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化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开展山东省名校合作直通车等系列活动,累计走访国内重点高校、院所143家,征集科技成果1.7万余项。持续开展“百名博士进企业”系列活动,累计组织驻烟院校144名博士专家赴企业对接技术需求,产学研融合发展不断深化。
▲发布会现场(摄影:范祖康)
优化创新生态,科技发展环境更具活力
加大科技投入,夯实创新基础
加大科技投入,夯实创新基础科技创新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十四五”期间,投入市级财政资金23.85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到257.4亿元,年均增长14.12%。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成立规模30亿元的科技创新(科新发展)母基金,支持联合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完善激励机制,加速成果产出
“十四五”期间,共有127项成果获国家、省科学技术奖,“新一代绿色高效提炼贵金属技术”“大型先进压水堆非能动安全关键技术”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万华化学华卫琦获省科技进步最高奖,海军航空大学王海鹏、滨州医学院田梗等获省科技进步青年奖,荣昌生物、泰和新材、万华化学等单位获省特等奖,睿创微纳、山东核电等单位获得省奖一等奖22项。8微米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模组、“东方航天港”号海上火箭发射船等四项成果入选省年度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优化科技服务,提升创新效能
累计通过“鲁科贷”“烟科贷”业务帮助4062家(次)企业获贷220.56亿元,帮助企业解决贷款难题。推动2649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与4158家中小企业共享,解决科研仪器利用率不高和企业购买仪器成本高昂的“两难”问题。
打造活动品牌,营造创新氛围
打造“创新烟台·智造港城”的科技活动品牌,先后组织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半岛分会)、八角湾国际创新大会、“明石杯”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两院院士评选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发布会、中日韩海洋与地球系统科学会议、中日韩创新合作大会等一系列科技活动,邀请百余名院士科学家来烟,提升烟台“科技之城”知名度。
畅通成果转化,释放创新价值
聚焦科技成果“不敢转、不能转、不愿转”等难题,出台《烟台市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指引》等文件,建立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机制,探索市场化定价交易模式。支持烟台大学、滨州医学院等试点,推行“先使用后付费”“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等转化新模式。同时,市科学技术局正在筹建中日韩烟台科技大市场,为全市提供更加优质的成果转化服务。
编辑:王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