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3 13:38:55
来源:烟台发布
10月17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回望十四五 奋楫启新程”主题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烟台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祖玲介绍“十四五”时期烟台加快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情况,烟台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雷;烟台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郝善丞;烟台市水利局节水办科长冷淑娇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向阳主持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摄影:范祖康)
“十四五”以来,全市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以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构建“两干五库七脉支撑、三区五源五水统筹”的现代水网为主线,全力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和山东省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获得全国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县域国家试点等国家级荣誉2项及数字孪生先行先试等省级荣誉34项,为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和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提供坚强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五年来,水安全保障更加可靠
作为现代水网建设的国家队和先锋队,烟台立足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新增供水能力8600万方。
水利投资持续扩增。从“十四五”初期的年投入40亿元,到2025年计划完成61亿元,年度提增近20%,“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将达到280亿元,在“十三五”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再增长10%,创历史新高。
重大工程不断投建。烟台60多年来新建的唯一一座大型水库,老岚水库建成,并下闸蓄水,王屋大型水库完成增容,山吴家水库加快建设,南泗庄水库年内开工,崖后水库完成规模论证,新增蓄水能力2.25亿方,总库容较“十三五”末提高12%。
防洪体系更加牢固。完成河道治理730公里,5级以上堤防达标率由60%提高到90.1%。2022年在全省率先完成一轮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并实现动态清零。在全省率先优化防汛指挥体系,建立“水利管防、应急管救、上下联动,高效协同”防汛抗旱指挥新体系。针对趋多、趋频、趋强、趋广的极端气候形势,强化汛前防御、汛中调度、春伏抗旱和应急处突措施,有力应对旱涝急转和连续多年丰水期等极端天气,有效抵御历史第二至第五等四年高强度降雨及梅花、杜苏芮等多次强台风侵袭。

▲发布会现场(摄影:范祖康)
五年来,水资源配置更加科学
烟台以全省1/20的水资源总量,养育了全省1/14的人口,灌溉了全省1/18的耕地、贡献了全省1/9的GDP,用水效率全国全省领先。
强化五源统配,刚性落实总量控制。落实“四水四定”长效机制,统筹用好“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淡化水、再生水”,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全市用水总量持续控制在11.42亿立方米红线以内。
优化资源配置,精准保障发展大局。优先保中心,系统规划三线调水,构建中心城区多源互补的供水网络。重点保发展,跟踪保障裕龙化工、蓬莱化工产业园等重点园区项目需求,完成70例水权交易,非常规水利用量达到1.08亿立方米。战略保应急,构建地下水、客水联合保障体系,3座地下水库应急调节能力达到1.3亿立方米,客水引调累计突破2.78亿立方米。
强化数字赋能,全面落实从严监管。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常态化监管体系,打造全覆盖、在线化、精准化的监管网络,对全市2万多个取水口进行信息核查、2634个非农取水口建立计量档案,实现5万亩以上灌区渠首取水远程计量100%接入,建立全市取水口“一张图、一本账”,形成水资源管控长效化机制。
五年来,水生态建设更加和谐
“河湖长+”工作机制高效运行,“三管三治三化”成效明显,河湖生态建设保护迈入新阶段。
河湖岸线管控更加有力。深化标准化、数字化、网格化建设,提升管护能力水平,推动4800余名河湖长有能有为;创建“小水滴”护河志愿品牌,建立多元的社会监管合力,“千长上岗、万众护河”巡河护水规范有效;常态化推进河湖“清四乱”,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保持重大问题动态清零。
幸福河湖建设不断提质。开展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三年攻坚,推动“县域母亲河”全流域治理,累计整治农村河道5800余公里,省级及以上幸福河湖实现县域全覆盖,今年年底将达到47条。启动“十廊百河千村”幸福河湖建设,加快推进建设10条全流域生态廊道、100条市级以上幸福河湖,惠及1000个以上村(社区),努力提供更多亲水、乐水、享水的便利条件和空间。
水土保持治理持续增效。到今年年底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2平方公里,完成96条河道水系绿化,重点河流全覆盖,水土保持率由68.5%提升到71.8%,超计划完成任务。

▲发布会现场(摄影:范祖康)
五年来,水民生福祉更加厚实
农村供水扩面提质。聚焦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面不足、单村供水保障能力弱的民生短板,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启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开展农村供水保障攻坚行动,预计到今年年底,新建续建21座水厂投入运营,日供水能力提升22万吨,5310个村庄实现规模化供水,规模化供水村庄完成数量是“十二五”“十三五”10年的3倍,规模化供水覆盖人口比例提升到85%,在2024年实现工程全覆盖基础上,2025年实现县域公司统管全覆盖。
库区移民安居乐业。持续开展“富美库区”建设,累计投资5.8亿元,建设移民美丽家园项目713个,实施生产开发项目181个,受益移民9.1万人,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十三五”年均增长6.8%,“产业成带、村居成景、富裕成风”的移民后扶格局逐步呈现。
农田灌溉服务有力。持续深化农业水价改革,构建水权分配、水价形成等“六项机制”,在农业水价改革区推行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等,完成改革面积216万亩。统筹谋划建设农田灌区,提升灌溉水源保障能力,加大节水技术研发与推广,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到0.6778,居全省前列,有力支撑全市粮食持续丰收。

▲发布会现场(摄影:范祖康)
五年来,水经济活力更加强劲
深入实施“水网+”行动,大力建设“三网四带”,强化多业态融合,加快河湖生态价值转化,推动实现“以水兴城、携河发展”。
助力产业升级。大力支持绿色低碳产业、节水产业。协助节水产业企业获得节水贷8000万元,为海阳核电等5家工业企业减免20%水资源税,招远黄金膜公司分离膜产能提升至1000万平方米/年;再生水供工业园区用水规模达到20万吨/日,全国领先,万华工业园智能化现代反渗透膜技术国际领先,稳定盈利。
推动乡村共富。以水为源、以流域为线,结合治水、管水、用水,倾力发展沿河特色农业,瀑拉河葡萄酒庄、龙泉河大樱桃、濯村小流域梨园、国路夼小流域高品质苹果等一批农业产业园区不断成长壮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助力乡村美丽富饶。
丰富水韵文旅。围绕美丽河湖、水利风景区、生态保护区建设,充分发掘历史、文化、民俗资源,构建高层次水旅产业体系。打造昆嵛山汉河生态旅游、东村河地雷战红色记忆、朱柳河动漫乡村等滨水旅游示范带,让群众贴近自然、感受历史、记住乡愁。
编辑:王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