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3 13:38:55
来源:新华网
10月17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回望十四五 奋楫启新程”主题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烟台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雷;烟台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郝善丞;烟台市水利局节水办科长冷淑娇就媒体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烟台市融媒体中心:“十四五”期间,烟台成功创建山东省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入选首批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进展和成效情况如何?
答
烟台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雷——
2023年8月和9月,烟台先后了入选山东省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和首批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全国七个地市之一,全省唯一。三年来,倾力打造国家和省水网建设的市域范例,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水利部和省水利厅的充分肯定,2023年、2024年先后2次在水利部召开的水网建设现场推进会议上做典型发言。2024年11月,在全省齐鲁水文化论坛上就水网先导区建设融合发展做典型发言。
坚持统筹谋划,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水网建设实现新跨越。实行高位推动。高规格召开加快水网先导区建设会议,出台并落实《关于加快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的意见》《烟台市水网先导区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开展三年攻坚行动,聚力打造市域现代水网新格局,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水网紧密衔接、互联互通。突出目标带动。创新构建水利高质量发展先导示范标识,首创现代水网先导标准体系,从更高维度推进现代水网高质量建设。狠抓工程拉动。既抓“百项千亿”工程建设,又抓“微改精提”管理项目。创建期间,围绕供水保障、防洪减灾、生态建设等实施180余项重点水利工程,完成各项投资210亿元,位居全省前列。
坚持实干为要,攻坚突破促实施,推动水网建设取得新成效。聚力解决新老水问题,先后组织开展现代水网、农村供水、“母亲河”全流域治理、农村生态河道治理、节水控水等“十大攻坚”行动,全力加快现代水网建设步伐。进一步织密织牢水安全保障网。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配置工程建设,老岚水库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运行;强化水资源统筹,加大非常规水利用,科学调引客水,有力保障全市供水需求。进一步织密织牢水民生服务网。聚力农村供水,投入前所未有的资金和力量,构建“发展规模化、运营市场化、水源地表化、水厂标准化、管服一体化”保障体系,让更多的农村群众和城市居民一样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工作做法入选省典型经验。进一步织密织牢水环境保护网。多部门联动推进,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化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建成420公里的高品质美丽幸福河湖,2000余公里水系绿化带。一以贯之落实河湖长制,强化河湖管护,狠抓控源截污,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坚持守正创新,改革创优,赋予现代水网建设新动能。坚持两轮驱动。强化数字赋能,市级智慧水利服务平台顺利投入使用,市县协同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工程数字孪生建设,精心打造孪生水网。强化改革创新,启动10+N改革攻坚,探索集水源、水权、生态补偿等于一体的水价综合改革、水资源管理机制改革等,水权交易、再生水利用、“以电折水”、水资源利用效率走在全省前列。坚持两手发力。强化政府主导,市县设立水利投资平台12家,探索水网工程“投建管运一体化”新模式,政府资金占多年投资总量40%以上,发挥出压舱石作用。强化“政银企”协作,拉动社会投入,获得授信加贷款80亿元,社会融资占年度资金投入比例攀升至60%左右。坚持两山转化。推动“水网+”融合发展,加快水生态价值转化,建成了福山清阳河、莱山逛荡河、招远龙王湖、龙口泳汶河、昆嵛山汉河、海阳富水河等一批“水城融合”、“水产融合”、“水业融合”范例,有力促进了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鲁网:“十四五”以来,烟台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烟台在防范应对方面都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
烟台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郝善丞——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呈现多发频发态势,春旱、伏旱、秋汛、旱涝急转、连旱连涝时有发生,气候变化导致的洪涝干旱灾害比预期更加深远和强烈。
从近五年情况看,烟台市防汛抗旱形势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年均降雨量普遍偏大,十四五这五年的降雨量均超过了常年平均降雨量,其中2022、2024、2025、2021四年平均降水量都超过了900毫米,分别位列历史降雨量的第二至第五位,这五年是烟台市防汛史上一个重要的丰水期,而且连续五年的丰水年在烟台历史上也属于第一次。
极端天气多发频发,2021、2022、2025等三年遭遇历史罕见严重秋汛,2022年、2023年连续遭遇台风“梅花”“杜苏芮”,其中梅花台风是有水文资料以来,第一个全程由南向北穿越烟台的台风,全市过程降雨量209.9毫米,其降雨量之大、覆盖面之广、致灾性之强,历史罕见。
旱涝急转愈发明显,2024年-2025年连续两年遭遇旱涝急转,2024年6月份降雨量仅为41.1毫米,较6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44.7%;7月份量降水量则高达456.6毫米,较7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159.9%,为有水文记录以来单月历史降雨量极值。今年7月平均降水量仅93.9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46.6%;8月平均降水量高达282.7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多71.6%;9月降水量达189.1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多195.6%。持续的强降雨使得后汛期防汛压力骤增。
从防范应对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每年召开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进行部署,每逢强降雨、台风等关键节点都会专门调度安排。市防指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紧密衔接防、抢、救责任链条,协同各级各有关部门同向发力、严防死守。
高点定位筑牢基础。全市共落实防汛责任人及预警人员1.18万人,组建防汛专业队伍99支、5912人,储备防汛物资规模1.73亿元。通过队伍前置、物资预置、加强巡查,有力确保了各类水库、骨干河道无一出险。
主动防御提前预警。市防指先后召开强降雨调度会商会议41次,发布防汛Ⅲ级预警2次、IV级预警6次,发送山洪灾害预警短信1.14万条、印发会商意见19期,防汛重点时段和重点区域点对点调度441次,报送各类汛情46次。
精准施策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防指统筹协调、牵头抓总的职责,组织各有关部门建立“预警-研判-指令-落实”闭环停产撤人机制,应急部门累计撤离矿山井下作业人员3.8万余人次,住建部门组织高空作业人员停工2.6万余人次,海渔部门组织渔船归港1093艘次,撤离作业人员1.1万人次。同时,加强汛末雨洪资源拦蓄利用,截至10月17日,全市水库当前蓄水量10.1亿立方米,占汛末蓄水位对应库容(11.13亿立方米)的90.7%,比历年同期偏多64%。位列历史第1位。
从未来形势看,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和降水带北移的趋势,结合当前连续6年丰水年的实际,市水利局将始终保持高度警惕,统筹考虑涝旱急转与连续洪涝的可能性,坚持“预字当先、以防为主”,切实提高风险预见和处置能力,做好丰水期与枯水期两手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极端情况,全力确保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大众日报:作为北方严重缺水城市之一,烟台以占全省1/20的用水量贡献了1/9的GDP,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有何亮点做法?
答
烟台市水利局节水办科长 冷淑娇——
烟台市为北方沿海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量415立方米,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5。近年,烟台市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工作方案,将“精打细算用好水、从严从细管好水、千方百计护好水”落到实处,争取到多个国家级、省级试点,全国首例知识产权挂钩“节水贷”工作成效受到全国节水办推介,海水淡化利用典型做法被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
精打细算用好水,强化以水而定促发展。统筹节水发展,聚焦重点领域抓节水,万华工业园全链条节水做法入选中国节水经典案例,全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非常规水利用等经验做法在光明日报、中国水利报等报道,6家企业成功入选省级节水产业重点企业。统筹“五水”优配,全面优化用水结构,积极开发地表水,保护利用地下水,加快使用再生水,有效配置海淡水,综合调配外调水,全市非常规水利用量达到1.08亿立方米,较“十三五”期末增加了6倍。统筹用水保障,跟踪服务全市重点项目用水需求,开通“绿色通道”完成山东裕龙石化产业园等化工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审批,解决福山葛洲坝水务等项目新增取水指标问题,保障了全市重点项目落地实施。
从严从细管好水,实现水资源管控全覆盖。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出台地下水管理和保护、非常规水配置利用等系列文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实现制度体系全覆盖,“十四五”期间,全市用水总量稳定控制在11.42亿立方米以内。建立全市取水口“一张图、一本账”,积极推进农业灌溉“以电折水”取水计量,规模以上非农取水单位和5万亩以上灌区渠首取水实现在线计量监测,定期开展取用水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实现监管范围全覆盖,违规取水问题整改率达到100%。构建统一水资源管理平台,推广应用智能化计量设施,实现信息化管理全覆盖,由事后监督转为事前提醒,对即将超计划、超许可取用水户及时进行预警,有效避免了超计划超许可现象发生。
千方百计护好水,助推全社会转方式调结构。守护水源地“源头活水”,全面梳理全市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开展安全保障达标建设,保障水源地供水安全。维系河流“生态水量”,加强重点河流生态水量保障,强化监测预警,优化水利工程运行调度,“十四五”期间,全市重点河流生态水量均达到目标要求。保持地下水“采补平衡”。严格落实地下水量水位双控,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十四五”期间,全市地下水开发利用量保持在3.6亿立方米左右,始终控制在省下达的4.97亿立方米目标以内,地下水平均埋深4.31米,较“十三五”期末上升了1.03米。凝聚社会“护水共识”。每年组织开展政校企节水论坛、地标亮节水、节水五进、唱响节水等系列节水护水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资源保护的浓厚氛围。
编辑:王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