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3 13:38:55
来源:水母网
10月17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 “回望十四五 奋楫启新程”主题系列第四场新闻发布会。烟台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明浩;烟台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欣培;烟台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韩喜强就媒体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胶东在线:民政部门在促进养老服务消费,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答
烟台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徐明浩——
创新试住体验模式,以“先体验后入住”激发消费潜能。针对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决策难、顾虑多”的问题,接续推出“暖心过冬”、“舒心短托”“舒心周享”等短期试住体验项目,通过取暖季免收取暖费,试住短托免床位费、护理费生活费打折等方式,推动养老服务从“被动观望”转向“主动体验”。按照“优中选优、示范引领”原则,选取100余家二星级以上优质养老机构参与,盘活空置养老床位3000余张,制定统一体验服务标准套餐,涵盖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6大类32项服务。通过短期试住体验,老年人在真实场景中感受到了养老机构专业的护理团队、先进的设施设备、温馨的生活环境。截至目前,此类项目已接待咨询超1万余人次,吸引2000余名老年人参与体验,长期入住转化率达到60%,实现了从“短期引流”到“长期转化”的有效衔接,相关做法在全省民政系统推广。
推动居家适老化改造升级,以消费补贴激活市场活力。今年6月,市民政局联合多部门出台《烟台市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实施方案》,明确7大类36项补贴产品,按产品价格30%予以补贴,每名消费者最高可享1.8万元。后续新增厨房环境改造、智能辅助设备等19类产品,持续丰富供给。该项目通过“先垫后补、精准直达”的方式,既减轻了老年人家庭经济负担,也带动了适老化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政策实施以来,已吸引近百家供应商参与、提供产品上千款,深受市民欢迎,形成了“政策引导、市场响应、家庭受益”的良性循环。
聚焦失能老人刚需,以消费券形式释放专业服务潜力。今年8月起,市民政局根据省统一部署,开展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试点项目,以电子消费券形式精准补贴服务消费。补贴项目包括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老年人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服务类型,本次补贴以电子消费券形式发放,每月可抵扣养老服务消费金额的40%,其中居家社区养老每月最高补贴500元,机构养老每月最高补贴800元。目前,全市领取消费券3.64万张,核销使用2.49万张,有效减轻了失能老年人家庭的照护负担,推动了专业照护服务的普及与升级。

中新社:“十四五”期间烟台市是如何推进社区慈善事业的?并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
烟台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徐明浩——
“十四五”期间,市民政局积极将社区慈善基金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探索资源汇集、多方联动、协同共治的社区慈善撬动多元共治的实践路径。全市设立社区慈善基金486支,资金规模超2600万元,惠及群众27.4万人次,在帮扶困难群体、改善社区环境、优化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强化政策设计,筑牢制度基石。立足社区慈善基金灵活高效的特点,将其作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先后出台《推动社区基金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社区基金建设指引》《助力社区基金建设实施方案》,为全市社区慈善基金规范设立与发展提供指导。为进一步深化社区慈善发展路径,市民政局联合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社会工作部印发《“善暖社区”社区慈善培育行动方案》,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不断完善服务体系。
创新筹资机制,汇聚多元资源。积极拓宽资源募集渠道,搭建“线上+线下”立体平台,指导社区综合利用网络募捐、公益集市、慈善超市、闲置空间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辖区商户、社会组织及党员群众捐资捐物,增强社区自我“造血”与“续血”能力。连续两年参与腾讯公益山东数字慈善节网络募捐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募集社区慈善基金725.5万元,为320多个社区注入持续动力。
培育服务主体,夯实组织根基。充分聚合和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团队、专业社工力量及“双报到”单位等资源作用,引导其聚焦社区扶贫济困、助老扶残等领域开展服务。联合驻烟高校设立“社区学院”,组建“社区慈善基金观察指导团”,培训社区工作人员1.4万人次,赋能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及居民群众3.8万人次。
聚焦民生关切,实施精准帮扶。通过直接资助、社区自我服务、公益创投项目等多种形式,精准回应社区最迫切、最现实的民生需求。累计实施“以梦换梦”、“孝老爱心食堂”、“一碗小米粥”、“海默灯塔”等小微项目620个。推动社区社会组织与党组织“社社联动”,开展“六网守护”“动能社区”等特色慈善活动2160余次,有效提升社区凝聚力和居民幸福感。

▲发布会现场

烟台市融媒体中心:近年来市民政局在婚姻登记服务方面有很多新举措,整体的工作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如何?
答
烟台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欣培——
强化保障,让登记服务更“安心”。构建“市-区-登记处”三级联动机制,统筹全市资源,积极应对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实施后登记量增长的新情况,保障登记工作平稳有序开展。组织全体人员业务培训,登记员业务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分时段预约+智能分流”模式,单日最大接待能力提升30%,有效保障了婚姻登记高峰期满足群众的登记需求。同时,持续提升婚姻登记数据质量,将11个区市纳入全省试点,积极推进历史数据补录与修改,为“全国通办”等便民服务打下坚实数据基础。
升级举措,让幸福体验更“贴心”。推出“免费拍照、复印、颁证、辅导”的“四免服务”,并配备了68台自助设备,5年来累计服务11万余对新人。同时,举办“情定山海间”烟台市移风易俗主题集体婚礼、“金婚岁月话家风”七夕婚俗文化节等特色活动,组织300余场主题颁证仪式,邀请金牌夫妻、道德模范等社会楷模共计400余人次担任“幸福见证人”、“家风家教传承人”,提升新人的仪式感和幸福感。
延伸链条,让辅导服务更“入心”。着力构建婚姻家庭全程服务体系,全市设立24个婚姻家庭辅导室,配备69名专业辅导人员,年均服务1.5万对夫妻。累计开展各类辅导活动1600余场,覆盖2.2万余对新人。开设“法治护航幸福婚姻”、“携手共建和谐家庭”等专题课堂,在服务精准度上创新,将工作重心前移,以“离婚辅导”为主转变为“婚前、婚姻关系调适”并重。通过立体化的宣传矩阵,发放5.2万份资料,积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婚恋观,倡导婚事新办、简办文明新风。
创新融合,让特色服务更“暖心”。积极探索“婚姻登记+”服务模式,打造了朝阳街、所城里等3处特色登记点,举办了64场主题活动,发放7200余份“幸福盲盒”等新婚俗文创产品,并推出“云课堂”等线上互动新形式,成功塑造了一批广受年轻人欢迎的服务品牌,让婚姻登记成为传播文明、传承家风的重要起点。

山东广播电视台:“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市民政局在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
烟台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韩喜强——
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通过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多项制度、出台《烟台市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细则》,构建起有效的梯度救助格局。2021年以来,全市新纳入低保对象25887人,特困人员10159人,低保边缘家庭15768人,刚性支出困难家庭64人,共实施急难型临时救助9586人次。
落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2025年,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1069元和872元,城乡低保标准之比由2020年底的1.34:1缩小至1.23:1。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照低保标准1.4倍同步调整,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1497元和1221元。全自理、半护理和全护理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费标准按照当地上年度最低工资标准的1/10、1/6、1/3执行。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扩大社会救助服务供给。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指导意见》,积极实施“惠民生·暖民心主动帮办日”、“情暖万家·爱心陪护”等系列活动;同时扎实推进“慈善救急难双百行动”,以项目化方式运作13个慈善项目,着力打造具有烟台特色的“温情救助”模式。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持续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工作。目前,全市脱贫享受政策人口中,纳入低保、特困、低边范围人数占所有脱贫享受政策人口比例达到82%,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强化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加强数据共享,实时对接20个部门的46类数据,并定期查询96家银行、保险机构的金融资产信息,精准掌握救助家庭经济状况;同时,建立“进入-拒止”双维度预警指标,做到风险早发现、处置快响应、流程可追踪、结果有反馈,显著提升救助对象认定精准度。

凤凰网:“十四五”期间,市民政局在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答
烟台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韩喜强——
“十四五”以来,烟台全市注册登记社会组织4234家(社会团体1354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875个、基金会5个),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引导作用发挥,服务中心大局。“十四五”期间,全市社会组织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平安烟台建设、基层社区治理等社会服务项目4300个,累计服务受益群众148万人次,办好更有温度的“小急难”民生实事。社会组织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方面的积极作用。先后有677家社会组织投入资金7143万元,开展项目及活动1862项,惠及群众150万人次。行业协会商会通过开展沟通政企、行业自律、协调服务等工作,发挥桥梁纽带和参谋助手作用。广大社会组织还通过链接校企资源、搭建服务平台,在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聚力培育扶持,营造良好发展生态。以烟台市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牵引,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建设社会组织服务平台14个,创建省级社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基地27个,构建以党建引领、政策扶持双核驱动,市、区、街、社四级平台联动的“双驱四联”社会组织培育体系。实施烟台市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成立枢纽型社会组织138个,培育社区社会组织1.6万个。市、区两级民政部门筹集资金1650万元,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养老育幼、助残助医等民生保障和公益慈善事业,拓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渠道。
强化综合监管,服务质效“双提升”。持续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违规评比达标表彰和乱收费清理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清理整治等专项行动,综合运用年报、“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等级评估等监管措施,规范社会组织健康发展。2021年以来,取缔劝散非法社会组织138家,评估市管3A级以上社会组织38家;对377家社会组织给予行政处罚并纳入信用监管,社会组织风险防范及执法监督成效显著,打造良好社会组织发展生态。
编辑:王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