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3 13:38:55
来源:烟台发布
10月22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回望十四五 奋楫启新程”主题系列第五场新闻发布会。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姜海明;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金玲;烟台市卫生健康委中西医结合指导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桑忠军就媒体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胶东在线:临床专科能力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质量。据了解,“十四五”期间,烟台市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烟台市是如何系统推进这项工作的?
答
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姜海明——
“十四五”期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国家中医优势专科项目分别获批4个和3个,总数居全省地级市第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省级中医重点专科数量达到37个和34个,总数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坚持规划引领,构建分层分类的专科建设体系。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加强临床专科建设”作为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烟台市卫生健康委以规划为核心抓手,制定了《烟台市临床重点专科和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强力实施临床重点专科“351”计划和中医优势专科“217”计划,明确利用三年时间,新创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2个国家级中医优势专科,新创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10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动态保持10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和70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结合我市居民疾病谱、异地就医情况,系统构建了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为引领、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为骨干、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为基础的分层分类建设体系,形成了层次清晰、定位明确、衔接有序的专科发展新格局。
强化政策协同,形成跨部门联动的保障合力。临床专科建设涉及多领域、多环节,必须依靠跨部门协同才能实现新突破。为此,市卫生健康委牵头,会同财政、医保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财政部门对纳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项目的,一次性补助120万元,专项用于优秀人才队伍建设、新技术新项目开展和核心设备配备。卫生健康部门在医疗管理、技术应用、科研立项、继续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可等方面给予重点专科全方位支持。医保部门对省级及以上临床(中医药)重点专科在DRG付费考核评价和清算补偿机制上给予倾斜,对临床新技术应用收费和医保支付等方面给予支持。这套多部门联动的政策体系,为烟台临床专科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实施“揭榜挂帅”行动,精准激发专科建设活力。为破解专科发展资源分散、动力不足的难题,烟台市卫健委创新实施临床专科能力提升“揭榜挂帅”行动,按照“拔尖、筑原、填谷”的分层推进思路,覆盖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涵盖综合、中医、妇幼、专科及基层等各类别,组织全市医疗机构揭榜申报国家、省、市临床专科创建项目。经与市医保局综合评审,最终确定58个专科入围“拔尖”项目,67个项目入围“筑原”项目,138个项目入围“填谷”项目,通过分类施策、精准培育,系统推动全市临床专科能力全面提升。

凤凰网:新冠疫情后,烟台市针对疾控体系建设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
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 金玲——
以“硬实力”筑牢根基,破解发展瓶颈。结合烟台城市定位与发展需求,规划构建“1+1+4+9”市、县级疾控中心发展格局,即做强1个市级‘龙头’、建设1个区域重点疾控中心、4个区域疾控中心、9个标准化疾控中心,实现全域覆盖、协同联动。着眼补齐疾控机构基础设施短板,实施市县两级疾控中心新改扩建,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彻底破解长期制约的硬件短板。
以“软实力”凝聚动能,建强专业队伍。“引才”方面,联合编制、人社部门出台专项政策,近五年累计引进专业人员479人。“育才”方面,积极推进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深度协作,15处疾控中心与113家医疗机构开展154个合作项目,实现871人“柔性流动”。“用才”方面,出台《烟台市疾控机构专家管理办法》,优化职称评审标准,突出业绩贡献导向,市疾控中心高级职称占比达到32%,县级疾控机构平均达22%,持续优化人才结构。
以“抵御力”提升效能,守护群众健康。强化多源预警,高效建成传染病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信息平台,197家医疗机构、245家养老机构、1514所学校接入监测平台,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部署应用监测预警前置软件,实现传染病信息自动抓取、智能触发。拓展监测维度,部署哨点医院、病毒变异、城市污水等10个传染病监测系统,对流感、新冠等23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进行统一规划和整合监测,形成监测预警、采样检测、调查处置全链条闭环管理。坚持防治结合,按照“一院两区”模式高规格建成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满足“平时+急时”需求,建立多学科协作诊疗机制,传染病救治能力显著提升。

▲发布会现场

中新社:十四五期间,烟台市在妇女儿童卫生健康保障工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
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 金玲——
一、深入做好母婴安全保障
构建“管理-救治-技能”三位一体妇幼健康安全保障体系。2021-2024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从12.84/10万降至6.59/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3.50‰降至2.37‰,婴儿死亡率由1.93‰降至1.71‰,妇幼健康主要指标处于省内较优水平。
动态管理机制。建立母婴安全月调度制度,实时更新妊娠风险评估台账,累计管理橙色孕产妇超9000例、红色400余例、紫色400余例;出台《孕产妇/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组织孕产妇死亡评审13例、新生儿死亡评审52例。
救治网络完善。依托省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毓璜顶医院)成立烟威地区救治联盟,建立市县两级救治联络群(覆盖卫健部门、助产机构及专家),畅通转诊“绿色通道”,多学科联动救治危重孕产妇超100例。市级救治中心烟台山医院设24小时“红色专线”,随时响应。
技能实战提升。连续开展新生儿复苏技能竞赛、妇幼健康职业技能竞赛、出生缺陷防治技能竞赛,推动医护人员急救能力标准化;每年组织市级危重救治中心现场评估,强化基层高危识别与处置能力。
二、妇幼健康公共卫生项目提质扩面与创新突破
“两癌”筛查。作为市政府民生实事,覆盖范围从农村扩展至城乡居民,期间累计筛查超90万人次;乳腺癌、宫颈癌发病率从“十二五”的第1、6位降至2022年的第2、8位,防控效果显著。
HPV疫苗接种。2022年全省领先开展适龄女孩免费接种项目,四年累计接种超6.5万人次。
消除艾梅乙母婴传播。通过省级消除认证,实现“发现一例、上报一例、治疗一例、随访一例”闭环管理,孕产期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99%以上。
三、深化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一级预防。实行婚姻登记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一站式”服务,规范婚前孕前检查及叶酸发放随访。婚检率逐年提升并保持90%以上,孕检率保持99%以上。
不断加强二级预防。开展孕妇产前筛查或产前诊断减免政策,2024年进一步优化政策,省内市外有资质机构筛查的烟台户籍家庭可回烟报销。2021-2024年共筛查孕妇11.90万人,筛查率逐年上升并保持99%以上。
扎实做好三级预防。开展新生儿4种遗传代谢病筛查,2023年起扩大病种至52种,补助标准由110元/人提高到370元/人,2021-2024年共筛查12.66万人,筛查率保持99%以上;有序开展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114.85万人、新生儿听力筛查12.65万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诊断机构分别增至34家和9家;2023年在芝罘、莱州试点0-6岁儿童孤独症干预,2024年全市推广。烟台市妇幼保健院被国家卫健委核定为功能性出生缺陷救助项目实施单位。
四、标准化与特色化并进,推进妇幼保健机构建设
硬件升级。市妇幼保健院新院2021年启动规划,预计2025年投用;招远、海阳、龙口、福山、牟平等区市新院区陆续搬迁或投用;莱阳市妇幼保健院新院预计2026年投用。
等级评审与绩效考核。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二甲率从16.7%提升至60%,莱州通过三乙评审、海阳和招远通过二甲评审;莱州、莱阳妇幼保健院在全省二级及以下机构绩效考核中连续2年保持前两名。
特色专科建设。市妇保院相继获得省级更年期保健、孕产期保健、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省级妇幼中医药特色单位及国家级妇幼健康中医药特色建设单位;莱州市获评省级妇幼健康文化特色单位。

山东广播电视台:烟台市在推动乡村医疗卫生体系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进展?
答
烟台市卫生健康委中西医结合指导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桑忠军——
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组织实施保障。强化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高质量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细化完善6个方面22条具体推进措施,助推全市乡村医疗卫生体系高质量健康发展。强化经费保障。在全省率先实施一体化村卫生室市、县建设和运行经费补助机制,用于村卫生室改造提升、设备配备。强化责任落实。建立乡村医疗卫生重点工作“月调度、月提醒”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和难点堵点问题工作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销号管理,高标准推动各项工作任务有效开展。
优化资源配置,持续提升服务能力。村级服务“提档升级”。2024年以来累计改造1750个村卫生室,更新配备空调、起背式观察床、三人位输液椅、智慧随访等设施设备共14500余台(件),村级医疗水平得到明显提升。镇级服务“提质增效”。改造完成41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8家、社区医院28家、特色专科卫生院68家,达到国家推荐标准乡镇卫生院占比达45.45%,基层防病治病能力显著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和体验感持续向好。县域服务“提速扩面”。依托全国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组建城市医疗集团5个、县域医共体11个,围绕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四个下沉”,全部延伸至基层医疗机构,着力补齐乡村医疗服务短板,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
实施“人才强基”,全面激发队伍活力。柔性引进,确保人才“进得来”。统筹推进“县管乡用”“乡聘村用”与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2022年以来累计安排394名公费医学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精准帮扶,确保人才“用得好”。健全城市二三级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梯次帮扶机制,2021年以来累计选派98名业务骨干到薄弱乡镇卫生院担任“业务院长”。自2024年起实施“千名医护进乡村”活动,累计在三级医院选派447人帮扶县级医院,在县级医院选派411人帮扶乡镇卫生院,在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选派5300人次(含常驻人员306人)到村卫生室参与巡诊和驻点帮扶,基层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元培养,确保人才“留得住”。实施乡村医生综合能力全覆盖三年培训行动,惠及3000余名乡村医生。实施基层名医人才工程,布局建设“名医基层工作站”107个,培养选树“齐鲁基层名医”16名、“烟台基层名医”80名、烟台优秀基层卫生人才30名,进一步激发了乡村医务工作者干事创业热情和基层医疗机构活力。

中国山东网:“十四五”以来,烟台市在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特别是让群众享受到“便民中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
烟台市卫生健康委中西医结合指导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桑忠军——
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县级中医医院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所有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妇保院等均设置了中医科。市中医医院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持续推进,新院区已投入运营。9所公立中医医院中医“五个全科化”推广全覆盖,8所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全覆盖。7个区市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现场评审,创建数量居全省第二位。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国医堂)全覆盖。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规范开展6类10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99.2%的村卫生室能规范开展4类6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已建成国家中医优势专科3个(创建数量仅次于青岛和潍坊)、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34个(创建数量居全省第一位)、市级重点专科90个,市中医医院肿瘤科牵头成立山东省中医肿瘤专科联盟。同时,毓璜顶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创建为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毓璜顶医院创建为山东省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白石肛肠医院创建为山东省中医药特色专科医院。烟台市妇保院创建为山东省中医药特色妇保院。
中医药为民服务多样化。2个区市已建成智慧共享中药房,实现了辖区内处方流转、审方、调剂、煎煮、配送等统一智能化管理。全面推行错时门诊服务,开设午间门诊和夜间门诊,极大方便了上班族、学生族等群体就医。联合市财政局建设了45个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推动优质资源有效下沉;联合医保局,推广开展“中医日间病房”管理模式,让患者享受更便捷、更优惠的中医药服务。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呵护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2022年,莱州市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首批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市。2025年,市政府将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中医药干预列为市政府25年重点民生事项。开设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肥胖、近视等专病门诊,制定中医药防治方案,通过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等特色疗法,有效提升了儿童健康保障水平。
编辑:王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