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7 15:19:07
来源:胶东在线
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6月4日(星期三)上午举行烟台法院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邀请烟台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由绪斌,烟台中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王守远介绍情况,发布会由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郭宏伟主持。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市中院举办的烟台法院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
首先,我介绍一下出席本次发布会的中院领导同志,他们是:烟台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由绪斌同志,烟台中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王守远同志。
按照本次发布会安排,主要有三项议程:一是通报全市法院2024年以来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情况,二是发布全市法院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三是回答记者提问。
下面,首先请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由绪斌同志介绍全市法院2024年以来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情况,大家欢迎。
由绪斌: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
在第54个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我代表市法院向各位媒体朋友对全市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4年以来,全市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市委正确领导和上级法院科学指导下,以“三强三优”专项活动为抓手,融合推进全市法院“四大变革”“两项活动”,不断强化环境资源现代审判理念,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化审判机制改革,探索建立府院联动机制,为我市加快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下面,我通报一下全市法院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相关情况。
一、依法公正审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
全市法院紧紧围绕“公正和效率”主题,积极践行最严法治、系统保护和协同治理理念,依法审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2024年以来,全市法院新收各类环境资源案件1493件,审结1378件。一是严惩环境资源犯罪。加大对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全市法院审结非法狩猎犯罪案件39件、污染环境犯罪案件7件。二是强化环境资源领域民生保护。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妥善审结涉噪声、水、大气、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类案件13件;依法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审结涉及探矿权、采矿权等资源开发利用类案件6件,平等保护环境资源案件当事人合法权益,确保各类资源要素依法有序开发利用。三是严格行政责任。支持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查处环境资源违法行为,保护社会公众的环境安全,依法妥善审结环境资源行政案件206件。
二、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是服务保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聚焦服务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重大部署,持续拓展“司法助企·绿色审判”专项行动成效,依法审结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案件66件。二是服务“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战略。聚焦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审结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26件,确保伏季休渔政策落实。加强海洋生态修复措施综合运用,探索“增殖放流”生态修复机制,系统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在开发区法院审理的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判处被告人刑罚的同时,依法适用增殖放流责任承担方式,责令被告人向指定海域增殖放流鱼苗72.63万余尾,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助力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协同推进。常态化开展“企业环保法律服务日”活动19次,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环境法律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四是服务保障乡村全面振兴。依法惩治非法占用农用地犯罪行为,坚持对破坏农用地违法行为零容忍,审结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件11件,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妥善化解涉农村土地资源纠纷,审结农村土地承包纠纷241件,全力保障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
三、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多元共治格局
一是推进府院联动。认真落实市法院和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全面建立府院联动机制的意见》要求,依托府院联动平台,推动环境资源领域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优势互补。与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和市检察院联合印发《深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凝聚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合力,妥善审结环境资源刑事案件155件。二是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环境资源审判领域疑难复杂问题化解。龙口法院针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类案件常见问题,依托联席会议机制,向辖区镇街提出司法建议,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
四、推进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建设
一是深化环境资源审判机制改革。持续推进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审判“三合一”归口管理,推动环境资源审判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两级法院均建立起环资审判专门机构,共配备法官49名、审判辅助人员81名。在实现机构、人员“物理”聚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审判理念“化学”融合,环境资源审判队伍能力素养得到有效提升。2024年,全市法院有2个集体和3名个人获得省级通报表扬。二是强化精品案例培树。充分发挥司法裁判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环保法治意识。2024年以来,通过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等重要节点,以案释法、以案普法,发布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5件。莱阳法院审理的一起因村民在自家平房顶安装光伏发电板影响邻居通风、采光而引发的相邻关系纠纷案件,法院综合考虑原告的通风、采光情况及国家提倡的绿色、低碳、环保的清洁能源利用方式,最终判令被告对光伏发电板的位置进行合理调整,实现了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平衡,取得了良好效果,并被《人民法院报》刊发。三是创新打造普法宣教平台。依托“法庭+联络点”打造岛上环境司法保护新格局,在设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人民法庭的基础上,建成全省首个海洋生态环保法治教育基地,并在砣矶岛设立法官联络点,形成覆盖全海岛的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平台,持续擦亮海岛法庭品牌。
2025年,全市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环境司法理念,持续深化审判机制改革与品牌创建,努力为加快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和建设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主持人:
谢谢由院长的全面介绍。2024年,全市法院也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下面,请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王守远同志发布典型案例。
王守远:
近年来,全市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三强三优”专项活动为抓手,不断强化环境资源现代审判理念,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我市加快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为充分发挥诉讼案例的评价、指引和警示教育作用,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营造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氛围,在2025年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选取全市法院近年来审理的5起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予以公布。
典型案例一
被告人李某非法采矿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基本案情】
被告人李某等三人(另二人另案处理)于2023年8月前后,经预谋后共同出资先后购买采砂船,在没有取得采矿许可证的情况下,在莱阳市五龙河底抽砂并将盗采的河砂出售牟利。至案发,盗采河砂销售金额达1004206元。经鉴定李某等三人的非法采砂对周围生态环境带来系列不利影响,造成生态环境损害,包括河段生态环境损失28.2万元和河口滨海湿地生态环境损失28.7万元,共计56.9万元。
【裁判结果】
莱阳市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违反矿产资源法规定,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构成非法采矿罪。李某的非法采矿行为,不仅破坏国家矿产资源,而且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依法应承担赔偿责任。遂判处李某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万元,并判令李某承担非法采矿导致的生态环境损失56.9万元及非法采矿惩罚性赔偿56.9万元等。
宣判后,各方均未上诉,一审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典型意义】
本案系非法采矿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滥采、盗采矿产的非法采矿行为应予严惩。本案中,被告人于本次违法犯罪之前两年曾因非法采矿罪被判处刑罚,其本次犯罪漠视公共利益的主观恶性较大。对被告人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的同时,判令其承担生态环境损失及相应的惩罚性赔偿,有力震慑了此类犯罪,维护了国家利益,对增强社会公众对矿产资源的保护意识和守法意识,促进自然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有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和现实意义。
典型案例二
被告人李某某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
【基本案情】
被告人李某某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期间,先后7次通过网上交易,共计花费人民币约13.89万元购买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安哥洛卡象龟、印度星龟等陆龟21只(其中死亡2只)。经评估,涉案陆龟总价值人民币约15.68万元。在本案审理过程中,李某某缴纳野生动物资源损失费人民币10000元,并在省级媒体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
【裁判结果】
烟台市莱山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某非法收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其行为已构成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本案中,涉案21只陆龟均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或附录Ⅱ名录,均为国家一级或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李某某非法收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造成2只陆龟死亡,其行为侵害了野生动物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依法应承担民事侵权责任。李某某自愿认罪认罚,有坦白情节,依法从轻处罚。遂判处李某某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并判令李某某赔偿野生动物资源损失费人民币10000元并在省级以上媒体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
宣判后,各方均未上诉、抗诉,一审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典型意义】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爬宠爱好者”触犯法律红线的案例,在对李某某判处刑罚的同时,判令其赔偿野生动物资源损失费人民币10000元,体现了“生态恢复优先”的司法理念;5000元罚金与10000元野生动物资源损失费的责任负担,既体现对罚金缴纳能力的考量,又确保惩戒效果;在省级以上媒体道歉,是向社会公众进行普法宣传的有力举措。本案判决通过“非监禁刑+罚金+赔偿+道歉”的复合责任体系,实现了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生态效果的有机统一。
典型案例三
被告人吕某某非法捕捞水产品案
【基本案情】
被告人吕某某于2022年5月至8月、2023年5月至6月禁渔期内,采取下地笼方式在黄渤海海域非法捕捞野生海螺、八蛸、杂鱼等水产品,并将非法捕捞的水产品出售,获利共计人民币约23.49万元。
【裁判结果】
烟台市芝罘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吕某某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内使用禁用的工具捕捞水产品,情节严重,其行为构成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吕某某的犯罪行为破坏了渔业资源的正常生长和繁殖,破坏了海洋渔业资源结构,损害了海洋生态环境和社会公共利益,应当承担相应民事责任。遂判处吕某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并判令吕某某支付渔业资源修复费用人民币约23.49万元并在市级以上媒体报刊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
宣判后,各方均未上诉、抗诉,一审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典型意义】
渔业资源是重要的生态和经济资源,而禁渔期是水生动植物等渔业资源的产卵繁殖期或幼苗生长期。过度捕捞会导致渔业资源的枯竭,特别是使用“地笼”等工具,捕获的多是“子孙鱼”,产生的后果更为严重。本案中,一方面对吕某某非法捕捞的犯罪行为判处刑罚,并判令其支付渔业修复费用以修复受损渔业资源;另一方面,判令吕某某在市级以上媒体公开道歉也起到了以案释法作用,对预防生态环境犯罪、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典型案例四
柳某与某林场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案
【基本案情】
2003年,柳某与某林场签订《房屋租赁合同》,约定柳某租赁某林场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房屋及土地,租赁期20年;合同期满若未续租,地上房屋等不动产归林场所有。合同履行期间,柳某将房屋翻建为三层别墅。2023年合同期满后,林场以国家加强保护区保护为由,通知柳某不再续签合同并收回房屋。
【裁判结果】
烟台市牟平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涉案房屋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柳某的建设、使用行为属于“与保护无关的民事活动”,违反《自然保护区条例》的禁止性规定,涉案租赁合同自始无效。柳某翻建房屋未获合法审批,其投入的建房成本不属于合法损失。林场虽亦存在过错,但因柳某已使用房屋20年,其利益通过履行合同得以平衡,柳某无权要求林场赔偿损失,也不能通过“添附”或者“合法建造”主张物权。房屋作为违法建筑,由林场收回并报主管部门处置。遂判决驳回柳某要求赔偿经济损失等诉讼请求。
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典型意义】
国家划定自然保护区,旨在通过系统性保护实现生态安全、物种存续和资源永续利用,对维护生存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及传承自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自然保护区可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实验区内可以从事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在实验区内翻建别墅,明显违反国家对自然保护区保护的法律规定。本案明确了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民事活动的合法性边界,为自然保护区的合理利用提供司法指引。
典型案例五
被告人李某某失火罪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基本案情】
被告人李某某于2024年3月29日到某村南岭山耩为其亲人扫墓时,明知在该处点火能引发火灾但心存侥幸认为可以避免,不顾同行人劝阻在坟前点燃冥币,火星被风吹散引燃坟地周围枯草及松树等林木,引发森林火灾导致南岭山耩大量林木等财物被烧毁。经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现场核实及认定,过火林地总面积约为3.04公顷,受损林木总价值约人民币20.13万元。
【裁判结果】
莱阳市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某因过失引发森林火灾致过火林地面积2公顷以上,其行为构成失火罪。鉴于李某某有如实供述自己罪行、认罪认罚、对被害人进行赔偿并取得谅解等情节,对其从轻处罚。因李某某的失火行为破坏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依法应当承担相应民事责任。遂判处李某某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并判决李某某缴纳的公益林修复造林投资约2.84万元,用于失火公益林进行修复造林,恢复公益林地。
宣判后,各方均未上诉、抗诉,一审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典型意义】
祭祀用火是森林火灾的重要诱因之一,由此引发的森林火灾具有高发性和破坏性,公众应自觉遵守防火规定,选择文明祭祀方式。该案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坚持保护优先、修复为主的环境资源审判理念,依法确定当事人应承担的刑事、民事法律责任,确保生态环境得到及时有效修复,同时彰显了法律对破坏生态的严厉态度,警示社会公众敬畏自然、遵守法规,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主持人:
感谢王庭长的发布。接下来,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大家举手示意我。
大众日报记者提问:
近年来,全市法院在环境资源审判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请介绍一下下一步还会有哪些具体打算?
由绪斌: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下一步,全市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将着力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环境资源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进一步落实好“机构、人员、案件”三到位要求,努力实现刑事、民事、行政三大审判之间的“化学”融合,实现“1+1+1>3”的效果。
二是推进多元化生态环境基地建设。将生态环境基地打造成履行案件判决、展现品牌形象的生动平台和窗口,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及普法宣教效能。
三是强化府院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府院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力争通过府院联动机制解决一些制约环资审判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常态化开展“企业环保法律服务日”活动,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引导企业依法绿色经营。
四是抓实环境资源审判队伍建设。锚准“法律+环境”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培养一批环境资源审判专家型领军人才和实务型业务人才,以过硬队伍夯实环境资源审判发展基础。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大众网记者提问:
刚才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有一例关于惩罚性赔偿的案例,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惩罚性赔偿的相关法律规定?
王守远: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条新增加关于生态环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相关规定,是生态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民法典对现代社会环境问题作出的时代回应。2022年1月2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侵权纠纷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解释》对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构成要件、计算基数和倍数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旨在准确理解和切实实施民法典这一新增规定,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对惩罚性赔偿的适用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侵权纠纷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解释》的明确规定,体现人民法院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严厉态度。
谢谢!
烟台日报记者提问:
刚才在工作通报中提到了“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多元共治格局以及府院联动工作”,我的问题是烟台两级政府部门在配合法院审理环境资源类案件中做了哪些工作?
王守远: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除了刚才在工作通报中提到的市法院与市一级相关政府部门所做的工作以外。各基层人民法院与辖区人民政府也开展了大量工作。例如,牟平区法院与昆嵛山工委管委沟通确定由管委统一为辖区农户购买农作物保险,在农作物被野生动植物损毁后由保险公司统一进行赔付,兼顾了平衡生态保护与村民生产经营。目前保险公司已赔付案件500余起,赔付金额达到30余万元。海阳市法院通过将“生态环境修复”判项移送至当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主管部门协助执行的方式,由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生态环境修复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取得良好修复效果。蓬莱、福山、莱阳等地法院与政府部门定期召开会议,针对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过程中,行政机关执法主体不适格、调查举证不规范、行政执法程序不到位等问题向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提出司法建议共计10余次,推动环境资源领域司法与行政执法良性互动。
谢谢!
主持人:
提问环节就到这里。
各位媒体朋友,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一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科学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开展世界环境日活动,不仅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更是增强全民环境生态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的具体实践。
全市法院将以本次发布会为契机,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环境司法的需求,多措并举开展生态环境法治宣传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司法智慧和力量。
最后,衷心感谢参加今天发布会的各位媒体朋友,感谢大家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编辑:王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