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3 13:38:55
来源:水母网
10月22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烟台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烟台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正县级)王诗龙;烟台市教育局副局长杨林;烟台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总督学王先统就媒体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烟海e家: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烟台今年启动整市推进教师资源统筹配置,具体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
烟台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烟台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正县级) 王诗龙——
实施教师招聘提质行动。印发《烟台市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实施办法》,着眼未来5-10年人口出生及生源结构,提前谋划布局,逐步提高新招聘教师初中、高中教师资格比例,提高新招聘教师学历层次,2025年度新补充教师1584人,最大限度保障师资供给。
实施师资配置优化行动。持续深化“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在年内交流轮岗教师2000余人的基础上,印发《关于开展“跨县交流”整市推进教师资源统筹配置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按照“市级统筹管理、区市协作推进”的原则,推动教师超编比例相对较高的区市,与教师相对紧缺区市跨县交流247人,推动全市中小学教师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
实施优编强师行动。加强同编制部门协同,创新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使用,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从区市事业编制总量中单列,由市级统筹管理,保持存量、单独记账、专编专用。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持续达标联动机制,以区市为单位,通过县级调、市级补等多种方式统筹挖潜,逐步实现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面达标。
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学历提升行动。依托驻烟高校建立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机制,通过课程衔接、学分互认、奖补激励等方式,支持在职教师学习深造、提升学历,分层分类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抓好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山东广播电视台:去年烟台市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区获批以来,烟台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进展?对下一步工作推进又有何考虑?
答
烟台市教育局副局长 杨林——
当前科学教育已成为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石。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烟台积极探索区域科学教育发展的新范式。
强化政策引领。制定出台了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区域科学教育的发展路径和重点任务。组建市级专家委员会,实施“一校一科学副校长”机制,遴选了100所特色学校,支持13所小学建设“超级工匠实验室”,打造了15所“互联网+项目式学习”试点校。同时,紧密结合烟台的产业优势与资源特色,重点推进海洋科技、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一批特色项目,为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系统化、特色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进课程创新。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将科学类课程的课时比重提升至总课时的9%。积极构建多样化特色课程,围绕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累计开发校本课程1200多门,同步配套建设了相应的实践资源和数字化素材。在课后服务方面,系统开发了590节市级优质课程资源,推动学校科技社团覆盖率达到95%,校均开设科学类兴趣小组3个,每月参与学生达到15万人次,切实激发了学生参与科学实践的主动性。
促进社会协同。积极推动“社会大课堂”资源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效对接,联合全市107家科普单位共建实践基地,年度接待学生超过10万人次。实施“百场科技进校园”等系列科普活动,采取“学校点单、部门领单、基地接单”的服务模式,覆盖上百所学校。同时,定期组织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大赛等10余项科技竞赛,年度参与学生超过20万人次。
下步,烟台坚持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目标,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全域化构建科学教育场景。加快推进实验室标准化与数字化建设,着力打造沉浸式校园科学文化空间,积极整合优质资源,建设一批区域科学教育中心,持续拓展科学教育的实践场景。
拓宽校内外融合育人路径。持续深化“馆校合作”机制,畅通社会资源协同供给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科普活动,努力打造“家门口”的科学课堂,实现校内外科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完善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机制。实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沃土计划”,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养机制,完善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体系,加快形成贯通各学段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发布会现场

大众日报: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针对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政策文件。烟台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能否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答
烟台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总督学 王先统——
落实课程刚性管理。烟台分别于2017年、2023年和2025年印发通知,明确体育课时刚性管理规定,保证体育课开齐开足;同时要求每学期开学前,学校将课程总表报至区市教体局审核备案,向社会公布区市两级教育部门的监督电话,市教育局通过“四不两直”、“调阅监控”等形式,对全市中小学体育课程开设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经查实存在挤占挪用的学校,责令限期整改,进行通报批评,对学校及学校主要负责人作出相应处理。
开展“体质健康提升行动”。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连续四个周期制定《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行动方案》,从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健康教育、体育竞赛、条件保障等方面明确目标、抓实措施;在全市中小学持续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通过“体能天天练”有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同时在全市中小学实施假期体育与健康作业,有效填补学生周末及假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空白。
创新推行“双大课间”和“每天一节体育课”。2023年起,在海阳市和蓬莱区开展“双大课间”和“每天一节体育课”试点,成功探索出实现“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烟台路径。5月起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行“双大课间”和“每天一节体育课”制度。制度实施以来,各地、各校积极响应,因地制宜,推陈出新,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精神状态更加饱满,体质健康水平逐步提升。
编辑:王雪
版权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535-6631311

